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德班成果與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1-12-12 09:51:02  


 
  中國在德班峰會上扮演了建設者的角色,在美國、歐盟、基礎四國、77國集團等之間積極斡旋,但是德班成果,尤其是啟動2020年之後全球減排框架談判進程的決定也給包括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大國提出挑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已經接受2020年量化減排的歐盟路線圖,在歐美聯手的情況下,新興發展中大國面對的挑戰不僅來自國內經濟發展壓力,更來自其他小島嶼國家等最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壓力。因此如何對內加固以“基礎四國”為核心的發展中大國團結基石,對外應對歐盟美國攜手對發展中國家施壓的新態勢,對外實現國內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平衡等,都將會是德班之後更嚴峻的挑戰。

鏈接:保住“殼資源”不意味著勝利

  2011年12月12日08:55 來源:上海商報 作者:陶短房 

   德班氣候大會保住了《京都議定書》這個“殼資源”,但保住“殼資源”並不意味著環保理念的勝利。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需要實實在在的共識和共同行動,而不僅僅是個“比沒有總要好”的“勝利果實”。

  相比前年的哥本哈根、去年的坎昆,德班氣候大會可謂收獲非凡:揚言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加拿大沒有真的退出,從未真正加入過《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也答應加入,原本對“框架協議”已沒當初那麼熱心的歐盟和日本重新開始積極,而一向以發展中國家自居,強調“工業化國家應先履行減排義務”的中國,也首次明確同意有條件接受約束性減排指標。

  更重要的是,德班氣候大會在最後時刻達成了一份“商定的結果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讓原本普遍認為可能泡湯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起死回生,對此,英國《每日電訊報》興奮地稱之為“10分鐘拯救地球”,因為經過24小時馬拉松式的唇槍舌劍,會議在最後時刻峰回路轉,僅僅用了10分鐘,就解開了此前一直困擾整個會期、甚至困擾各國幾年而難解的死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將至少持續到2017年,而一份覆蓋所有簽約國、具有強制減排約束指標的協議,將在2020年前生效。

  如今各方都在歡呼自己的勝利。

  在歐盟看來,此次的成果是歐盟的成功----或如英國能源大臣克里斯-休恩所稱的“歐盟的偉大成功”,因為它們成功說服中國接受約束性減排,讓美國同意參與,並在最後一刻壓服了抵觸情緒最強烈的印度,讓各方接受了一個基本反映歐盟立場的減排長遠框架。

  在態度主動的中國和態度被動的印度等新興國家看來,此次的成果是它們的成功,因為新興國家所堅持的東西----“綠色基金”、碳交易市場都被再次提上框架議事日程,而最為它們所看重的“共同但有區別原則”,在《京都議定書》進入第二承諾期的情況下,也得以至少延續到2017年,為這些國家的環保建設提供了一個不短的緩衝期。

  甚至態度最消極的美國也可以宣稱自己贏了:當初不簽署《京都議定書》,理由是參院所謂“伯德-哈格爾決議”(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任何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減排義務區別對待的國際公約),如今德班大會決議宣稱,至2020年《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結束,就將生效一個對所有國家都提出約束性減排指標的新議定書,如此一來,美國政府至少可以用這個"期權",去安撫那些注定會暴跳如雷的國會議員們。

  然而這種勝利不過是保住了《京都議定書》這個“殼資源”,或如印度代表所言,“總比什麼決議都沒有強”,因為決議本身存在許多混沌之處,各方的妥協是低層面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