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族唱法”,四不像唱法?

http://www.CRNTT.com   2011-12-15 10:51:45  


 
  二、“民族唱法”概念本身是音樂比賽的產物

  ——“如果演員根據自己的類型自由報名,分開比賽也行,搞西洋唱法和民族民間唱法的分別參加這兩類唱法的比賽,若覺得這兩種都不行也可自己歸到流行歌曲的演唱去,聽眾也好鑒別”。——1983年上海青年獨唱比賽中,“民族唱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

  1983年上海青年獨唱比賽中為統一比賽標準,“西洋、民族、通俗”概念誕生

  1983年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聯合舉辦青年演員獨唱評獎活動,鑒於諸多參賽歌手的演唱方法、技巧和風格各異,一時間大賽組委會難以準確界定相互間的差別和等級。參加評委工作的音樂專家在聽取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教授的建議時,周小燕便依據中國當時聲樂界的現狀和聲樂藝術發展的歷史沿革,初步提出了以“西洋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方式進行分類的方法。大賽組織者便采納周小燕的建議,在比賽時按照這種方法將參加比賽的選手分成“西洋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唱法類別分別進行比賽。“三種唱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了出來。

  “民族唱法”概念被媒體傳播,並被央視“推廣”沿襲至今

  “三種唱法”的分類方法出現後,逐漸被各地舉行的聲樂比賽所採用。1986年,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把這種聲樂比賽的分類方法正式引入到比賽當中,這就意味著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的“三種唱法”得到官方和社會輿論的認可,並延續至今。從此,“三種唱法”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並成為約定俗成的稱謂而廣為普及,乃至成為音樂院校中的專業名稱。

  三、該唱法是不到百年歷史的“人工拼凑”

  ——既非民族,也非原生,不知不覺中被普遍接受為傳統文化部分的“民族唱法”背後的演唱方式,實際上是一個歷史不過百年的“人造物”。作為藝術品,“民族唱法”這一流派之所以稱之為“民族唱法”,能夠嵌入“傳統”中,是靠權力自上而下約束形成了一種精巧的、有效率的“工藝流程”。

  民族唱法最初源自民國時代的“流行唱法”:周璇等人將小調融入西洋美聲唱法

  民國時代曾出現過以周璇、周淑安、俞宜宣、周小燕和張權等人為代表的“民歌熱”,在老電影、老唱片里比比皆是,其中《跑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綉荷包》至今還能覓得一二。其唱法本身,則是以西洋美聲為基礎,將江浙一帶的民歌小調融入其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