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謝謝孩子:挽救歷史真相的“九零後”

http://www.CRNTT.com   2011-12-18 10:45:08  


 
說,還是不說

  祖上是北洋軍閥的父親告訴女兒:“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好。”女兒回擊說:“你們有責任告訴我。”

  郭慶萍覺得這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他)我們曾吃過很多苦,我甚至不願意再提起了。”郭慶萍說,“他是壞人。”

  1937年日本侵華前夕,時任青島市政府秘書長的郭葆琳被暗殺於外出的車上,留下大筆財產。5年後,郭慶萍出生,家道尚可。直至現在她仍清晰記得童年時期舉止優雅的奶奶,輕風吹動紗簾的聲音和觸摸實木扶手的感覺。“生病了還能請德國醫生。”

  巧合的是,父親郭憲聰1930年代初在青島大學求學時與江青成為同學兼好友。那時候江青還叫李雲鶴,在青島大學圖書館任管理員,偶爾到中文系旁聽。“父親說,當時的江青多才多藝,追求進步,非常活躍。”

  1933年,江青南下上海,郭憲聰則遠渡東京帝國大學留學。此舉在“文革”中被定為賣國,郭憲聰被攆去掃大街。有人勸他去找江青,郭卻至死沒有這樣做。

  郭慶萍對母親馬玉芬最後的印象停留在動蕩的1948年。馬是國民黨軍官之後,曾當過演員,與上官雲珠、胡蝶等影星交情頗深。那一年,國民黨敗局已定,馬玉芬從父命撤退台灣。在機場,母親穿著旗袍,哭著對郭慶萍說:“一定要記住媽媽的臉,還會再見的。”此後,母親再無音訊,有人問起,為擺脫通敵嫌疑,郭慶萍就說死了。

  在雷宗興看來,種種跡象表明,作為郭家興家之祖的郭葆琳絕非現在口述史中的那樣簡單和不齒。“肯定哪裡有些不對。”他說。

  由於頻繁的詢問和活動,雷宗興的調查驚動了最德高望重的三太公——郭葆琳唯一在世的兒子郭憲達。他已年近九旬。他給郭慶萍打了兩次電話,交代說:“叫宗興不要管這事兒,只管學習。”而當雷宗興企圖再做說服時,他很堅決地回絕:“我一無所知。”

  由於父親身份的關係,郭憲達這一生飽受壓抑,荒廢了才情歲月,也失去兩位兄長。“文革”中,青島萬國公墓遭紅衛兵衝擊,墳塋大多被鏟。郭憲達無法阻擋,甚至不敢去看,任憑父親骸骨湮沒於黃土。

  郭慶萍不知道該如何向孫子解釋老一輩的顧慮和擔憂,“他們從那個時代走來,而且受傷害最深。”

  說,還是不說,成了中國家庭代際交流最普遍遭遇的問題。在北京,由《看歷史》雜誌發起的“首屆全國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正在進行,在已收到的上萬件參賽作品中,這樣的碰撞隨處可見。

  一位祖上是北洋軍閥的父親這樣回應女兒的追問:“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好,而且,女孩子對歷史太敏感不是什麼好事。”女兒回擊說:“你們有責任告訴我。”

  大賽總策劃李遠江在國內進行巡回推廣時發現,很多中學生在歷史判斷中陷入焦慮和混亂。“他們的視角習慣向前,而忽視了向後,或者簡單糾結於某個題材是否敏感和能不能寫。”李說,“我告訴他們,所有問題都敏感,所有問題又都不敏感。不要價值先入,只需客觀記錄一個人在他的時代做了些什麼,就是活的、有意義的和與己相關的歷史。”

  “可惜,這個時代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思考。”李遠江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