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謝謝孩子:挽救歷史真相的“九零後”

http://www.CRNTT.com   2011-12-18 10:45:08  


 
3天,40年

  70歲的郭慶萍震驚於外孫的調查結果,天剛亮她就電話通知全國各地的郭家人。

  三太公的反對讓雷宗興遇到困難,甚至一度看不到希望。他在互聯網上不斷變換關鍵詞搜索,仍一無所獲,仿佛郭葆琳從來不曾存在過。渺茫更刺激了鬥志,這名高中生開始整夜工作,累了就蜷在姥姥的床上,然後又毫無征兆地起來伏案。

  雷宗興篤信萬能的互聯網,而郭慶萍卻不那麼看好。“以前的照片、族譜全都在抄家的時候燒了,你這敲敲打打能出來嗎?”但郭慶萍畢竟心疼孫子,於是陪他熬夜,衝茶,扇扇子,沒事就找找陳年雜什,看看有沒有蛛絲馬跡。

  7月29日晚,事情有了轉機。郭慶萍從箱底找到二十多年前一份青島洋房的法院判決書和一份郭憲聰當年的家庭成分表。細看後,雷宗興恍然大悟,原來姥姥一直把郭葆琳的名字記錯了,將“琳”誤以為“霖”。

  此外,家庭成分表上三行鋼筆字也引起雷宗興的興趣。上面寫著郭家父子的三條罪狀:地主資本家;說工農幹部是工農分子,看不起工農幹部;他與他的父親都寫有土壤學著作,讓日本更加對華了解,成為日本侵華原因之一。

  在往事面前,郭慶萍看到了唏噓,但雷宗興卻想到另一面:如果日本人都需要通過郭氏父子的著作來了解中國的話,那他們一定是當時享譽內外的大學者,而他們的著作很可能就散落在一些二手交易網站或個人網店上。

  很快,雷宗興有了發現。他找到了《中國養蠶學》、《山東農業概況》、《東三省農林墾務調查書》、《察綏墾務調查書》等著作,作者為“郭葆琳”。他叫來郭慶萍,她如看天書般端詳了半天,說:“這是我的爺爺嗎?”

  這些舊書打開了缺口,隨後雷宗興發掘了更多。到7月30日,他基本能確定郭葆琳的歷史輪廓了:山東夏津人,留洋日本,縣知事,山東農業大學校長,青島市秘書長,憲法起草委員……尤其是一篇名為《成績卓著的農學家郭葆琳》的人物文章,將其推崇為一個對中國農業科學具有開創性貢獻的先行者。

  郭慶萍徹底信服了,但更多的是不可思議。她雙手合十,對著空氣不停地拜:“愧對祖宗啊,愧對祖宗啊。”她不敢獨享這個好消息,天剛亮就電話通知全國各地的郭家人。一個流傳了四十多年、橫跨家族四代的歷史謊言就這樣戛然而止於那個普通的早晨。

  雷宗興在極度疲憊中沉沉睡去,但思考仍未結束。在後來完成的一篇名為《被找回的家族記憶》的文章中,他提出這樣的追問:縣志或傳記裡只對他歌功頌德,但有誰知道他後代的破落?有誰知道他是被游擊隊所殺,而非病故?又有誰知道,這個父親對子孫的影響,以及他子孫的出路?

  半個世紀後,郭家得以正名,但破落也難以挽回。“文革”中,郭葆琳大兒子郭憲聰被攆去掃大街,沒錢買煙,就撿別人扔掉的煙頭。四人幫倒台後,他又因和江青的同學關係被拉去交代情況,最後在冷眼中死去;二兒子郭憲敏則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關進勞改場,後因憤懣而腦溢血身亡;而郭慶萍等幸存者,則最終生活在歷史的陰影中,唯唯諾諾,對於祖先的點滴唯恐避之不及。

  “文革不但給這個家族帶來災難,更給全國幾乎所有的家族帶來災難,這就是國家的浩劫,這就是國家不可磨滅的傷痛,也必須是當代人不可以遺忘的記憶。”雷宗興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