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小康社會”過時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11:58:34  


江蘇省昆山市是中國第一個宣布達到全面小康的縣級行政單位。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統計局近日發布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顯示,中國2010年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已達80.1%。該數據引發熱議,很多網友認為統計結果與實際生活感受不同,紛紛感慨“被小康”。網易新聞另一面今天登載專題文章《“小康社會”過時了》表示,小康社會從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內涵其實一直在變,它曾經發揮重要作用,但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現實。 
 
“小康”歷代被賦予不同含義  
   
  “小康”一詞源自《詩經》,儒家強調其“禮治”,康有為孫中山為推行各自理念又另作解讀

  “小康”一詞源自《詩經》,儒家強調其“禮治”,康有為孫中山為推行各自理念又另作解讀從歷史淵源來說,“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有豐衣足食、和諧安寧的意思。西漢時期,《禮記•禮運》首次將“小康”作為一種社會模式來進行系統性描述,其特點是以“禮義”為法紀、為規範的等級制私有制社會。在古代儒家思想看來,相比大同社會“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高級階段,“小康”可以被視為是儒家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

  到了近代,康有為為推行變法維新,在“托古改制”的名義下,結合《公羊》的“三世說”和《禮記•禮運》的“大同”“小康”,構建了一個“三世”系統。其中“小康”是“升平之世”,是由亂世到盛世的過渡階段。孫中山也曾使用“大同”、“小康”等概念來描述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在《三民主義》中說,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當大同無法實現,他又希望在袁世凱的統治下能推進民國建設事業,並將之描述為“小康”:“餘於袁世凱之繼任為臨時大總統也,固嘗以小康期之,乃昌率同志,退為在野黨。”
 
   建國初期“小康”成政治帽子被認為與社會主義相對立,變成不思進取右傾保守代名詞

  1976年以前,小康思想還一直被看做是與社會主義思想相對立的思想觀念。費孝通在20世紀40年代曾撰寫《小康經濟》論述經濟建設問題,但在1949年12月,他從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角度對該文做了深刻反思。隨著土地改革的完成和農業合作化的推行,小康思想又被看作是小農經濟思想,發展個體經濟的理念與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相背離。“大躍進”時期,小康思想更是不思進取、右傾保守的代名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