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元時代全球政策協調要求更高

http://www.CRNTT.com   2012-01-08 08:44:52  


  中評社北京1月8日訊/站在2012年的起點回望過去,我們正經歷著人類經濟史上最瘋狂、最混亂、最閃亮的一次時代轉換:從“霸權時代”轉入嶄新的“多元時代”。

  上海證券報發表金融學博士、宏觀經濟分析師程實文章表示,鑒於世人對霸權時代的不穩定性熟稔於心,對多元時代的向往和期許也帶來了另一個不易察覺的新誤解:多元是內生穩定的。而拋卻主觀價值判斷,多元並非是內生穩定的,多元時代的不確定性甚至大大超出霸權時代,而多元時代政策協調的必要性也遠遠大於霸權時代。

  一方面,從短期看,國際金融秩序從霸權時代轉向多元時代的引爆點是金融危機,而危機的救助、化解和平複,迫切需要更強、更有力的區域性和全球性兩個層面的政策協調。在霸權時代,危機救助這種政策領域內的“公共產品”往往是由霸權國家所提供,但2008年至2011年的金融危機之所以與眾不同,恰恰因為危機核心始終在發達國家內部輪轉,從美國到歐洲,前後兩個危機震心所在的強勢經濟體都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應接不暇之餘,很難彼此伸出援手。而儘管媒體熱衷於炒作“新興市場拯救發達國家”,但實事求是地看,新興市場既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救助體量遠大於己的美歐,也無法回避自身並未同全球經濟“脫鈎”的現實,接踵而至的危機、廣泛傳染的風險、霸權國家的危難和新興市場的困境交織在一起,使得任何單一政策行動都變得無力而又危險,而全球範圍內政策目標、政策手段、政策效應的主動或被動協調則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從長期看,國際金融秩序從霸權時代轉向多元時代的物質基礎是全球經濟多元化,多元化的另一面則是差異化。步入後危機時代,危機時代的那種“基本面趨同效應”和“政策協同效應”將逐漸縮小並消失,自然禀賦、制度特征、增長模式、歷史沿革和風險結構的內在差異,不僅將使得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差異一如既往,而且兩大集團內部的分化也更趨明顯。全球政策博弈更趨複雜,各國綜合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政策保護本國經濟利益並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內生欲望和實際能力不斷增強。在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多元中的各個“元”更容易產生彼此矛盾、衝突,如果沒有更廣泛、更有力、更緊密的政策協調,那麼博弈將自發把全球經濟從基本面上的“和而不同”導向政策面上的“以鄰為壑”,最終引致一個集體非理性的尷尬結局。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