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銀行業的體制改革之路不能停

http://www.CRNTT.com   2012-01-22 09:21:03  


 
  文章指出,然而,中國銀行業不斷擴大的潛在風險,以及頻繁發生的民間高利貸危機,無一不在證明中國銀行業的體制改革遠未完成,而先前的政策效果正日漸式微。

  例證之一,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潛在風險又開始擴大,尤其是高達10.7萬億之巨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以及日益突出的理財產品的風險。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秘書長楊再平認為,最根本的,還是銀行業金融體制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存在的政府幹預的擔心。

  例證之二,2011年間,內蒙古、福建、江蘇、四川、河南、浙江等地先後爆發民間高利貸危機,央行專項調查也顯示,去年5月末全國的民間融資總量約3.38萬億。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也披露顯示,55.3%的企業選擇了“民間借貸”。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顯示,僅15.5%的小微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這顯然意味著當下的銀行系統無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原因就在於,現行銀行系統的貸款評價體系並不是針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而只是國有企業和政府融資的附生體。

  例證之三,中國商業銀行“資本消耗型”的發展模式屢遭市場質疑,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利率尚未市場化的中國銀行業保持著250-300個基點以上的利差,利差收入占比高達80%,這必然刺激銀行不斷發放貸款。而目前,國有銀行依然在極力抵制利率市場化改革。而尚主席所指的“粗放式經營、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創新”現狀,正是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力的表症。

  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曾稱,中國存在著嚴重的金融壓抑。金融壓抑除了金融市場發育不足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還有過度監管限制的問題。其結果,只能導致中小企業因缺乏對口的金融機構無法融資,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受制於政府權力影響,不斷地被地方融資平台所綁架。

  文章認為,銀行業績並非取決於內部管理,而是取決於實體經濟成長和金融市場結構,這顯然已經被過去幾年的實踐所證明。而央行去年12月的調查數據已經顯示,當下銀行業的景氣指數已經與實體經濟呈現背離趨勢。而唯有體制改革開放金融市場,同時讓利率市場化,才能讓中小企業擁有對口的金融機構,並以競爭性的價格獲得融資,同時讓商業銀行擺脫政府權力窠臼。

  文章最後說,當前中國銀行業的資本消耗型發展模式,以及金融系統所存在的多層次金融市場機構缺陷的問題,都不是銀行的機制改革可以解決的。而當下,劉明康時代8年體制改革的政策效果正日漸式微,正需要深化體制改革來鞏固成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