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英若誠回憶“文革”中三年監獄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10:09:09  


 
  在英若誠眼中,監獄里沒有虐待打人的事,常用的懲罰也不過是罰跪而已。多年後,經記憶過濾,呈現出的是他對獄友給他的那塊小肥皂的感念,是“出於生存本能”而“給自己找事兒幹”的自娛自樂,是有好東西和獄友相互分享時的患難與共。

  在接下來的一部分中,英若誠講述了他的家族史及自己王公貴族式的童年,這也占了三分之一的戲份。他有著顯赫的家族,他的祖父英斂之曾創辦《大公報》和輔仁大學,外祖父是天津大學(即北洋大學)的創辦者,父親英千里曾是倫敦經濟學院的高才生,輔仁大學的教授,在平津戰役期間被國民黨政府安排飛往台灣,母親曾受教於天津的聖約瑟夫女子學校,後來主管靜宜女學……

  我們看到,他的祖父如何由搖煤球的窮旗人之子傳奇般地成長為一個紳士、天主教徒,並創立“英氏家族”,他的父親又是如何以自己的人生承傳了這種偉業與精神。不難看出,英若誠是引以為傲的,傳承這種家族的偉業與精神也成了他的責任。

  這出“戲”剩下的三分之一講述的則是他的藝術與政治的雙重職業生涯。然而,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一面,裡面講述了很多他參與的舞台藝術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將《推銷員之死》搬上舞台的來龍去脈,他在美國堪薩斯市出演“李爾王”這一角色的夭折,等等,卻對他的政治生涯一筆帶過。我們看到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人生,卻遺忘了他的政治生涯。

  比如,他為什麼蹲監獄?在這出“戲”中曾提到是由於“為彭真同志工作”,也曾提到其收集消息,但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是如何做的?其命運的每一個轉折點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是怎樣平反出獄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是如何得到了稀缺的食物來招待外賓的?在當時和外國人有接觸就可能被懷疑是間諜的情況下他怎麼毫無顧慮地常在家和外國朋友小聚?所有這些,在這出“戲”中都是語焉不詳的。

  對此,著名專欄作者王佩曾對中、英文版本做了比較,指出:“有些書僅讀中譯本是不夠的。”為此,我找到英文版本,查看這本書的英文版及一些資料,上面的疑問似乎有了答案,也為我們拼接出英若誠“戲”外的人生,還原出在時代大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真實的心路歷程。

  對照英文版的《VoicesCarry》,我們會發現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即“WhattoPutInandWhattoLeaveOut”在中文版中是漏譯的。這部分內容披露,情報搜集工作貫穿了英若誠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殊工作,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得以無顧慮地在家接待外賓,也因之受到政府的厚待,能得到普通市民很難得到的食品。然而,接待外賓的當晚他和妻子吳世良會將獲得的信息寫成長長的報告,裝進寫著“wuying”(音)的檔案袋里上交。

  這部分也披露了著名的清華“間諜”案。康開麗寫道:“在清華,英若誠夫婦已經和美國受到富布賴特基金資助的講師(Fulbrightscholar-lectur-ers)Allyn和AdeleRickett成為好朋友。1950年安全部門到清華大學宿舍里找了英和吳,警告他們Rickett夫婦是間諜,讓他們協助搜集這兩名美國人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隨後,這對外國夫婦入獄。”

  這對美國夫婦出獄回國後曾寫回憶錄《PrisonersofLiberation》(《解放之囚》,又名《兩個美國間諜的自述》)。AllynRickett(李克)當時看到拘捕證思考哪些地方露了馬腳時,曾回憶到1951年6月和7月他的“清華最好的一個聯繫人”的兩次拜訪,而這兩次拜訪讓他感到事情有些不妙,感到忐忑不安。

  雖然李克沒指明這位老朋友是誰,(在這本書的《序》中,李克夫婦說:“由於我們不願使任何清白無辜的人為難,所以決定在整本書中,除兩個和我們押在一起的美國人外,一律都用化名代替。”)但從其是“清華老學生”、“父親在台灣,是一個國民黨官員”、“新出生了小女孩”等信息中不難得出印證:李克夫婦的這個老朋友其實就是英若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