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興傑:中國無須回避河村的挑釁

http://www.CRNTT.com   2012-02-27 09:50:38  


 
與河村一辯又何妨?

  面對中國外交部的強烈抗議以及南方市政府的“斷交”聲明,河村隆之又以“舉行辯論”為擋箭牌。如果中方不予以回應的話,河村就有充分的理由繼續大放厥詞,目前中方的回應是這個問題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早有定論。

  問題的關鍵是河村隆之在質疑這個定論,而且在中日交往過程中國際社會又扮演什麼角色呢?既然日本官房長官聲言,應該由地方政府解決這一問題,名古屋市政府也宣稱那只是河村隆之的個人言論。倒不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河村隆之以個人身份前來南京,與南京的學者、大屠殺幸存者們進行對話。

  在鐵證面前的河村隆之低頭對南京市人民是一個交代,對中日關係也不無益處,如果河村隆之因為此事而政治聲譽掃地,豈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讓那些試圖以歷史問題說事兒的政客閉嘴。

  中日建交已經40年,但是中日關係卻沒有正常化,也沒有平常化,從根本上來說,中國並沒有原諒日本,而日本也沒有爭取寬恕。中日兩國在心理上還沒有實現和解,雖然有幾個建交公報,但是那只是文字的說明,紙面的承諾無法代替內心的寬恕。但是中日的心靈和解需要建立在正義的前提下,而正義首先要真相,真相是兩國走向和平、和解、寬恕的前提。

  英國學者安德魯.瑞格比在《暴力之後的正義與和解》一書中寫道:“我們不能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之外抽象地討論寬恕的價值,它必須從社會各個層面上體現出新型的人際關係。”中日的和解又何嘗不是如此,而河村隆之與劉志偉的表現讓我們看不到這種真正的和解。

  有人總結德國的大屠殺時曾寫道:“殘酷的極致是在毀滅受害者之前剝奪他們的人性。抗爭的極致是在非人的條件下堅守住人性。”對於中日而言,日本需要承認自己曾經剝奪過中國人的人性;而對中國而言,無論身處何地都需要堅守人性,而不是息事寧人,委曲求全。

  作者是日本亞太政經調研中心海外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