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勾勒中國經濟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2-03-10 08:57:51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訊/從統計數據上看,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高達10.5%,而通脹水平則只有2.8%。如此,與歷史水平相比,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上將經濟增速目標從以往習慣的8%降到7.5%,通脹目標提升至4%,是將經濟增速目標調低了30%、通脹目標調高了40%。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從此將開始低增速、高通脹的新常態?

  探尋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需要把握經濟機制的內在變化。

  中國經濟機制變化的第一個邏輯鏈條,在於進出口增速下滑。2001年加入世貿後中國出口規模十年劇增6倍有餘。出口快速增長,推動沿海加工業及其相配套的產業本地化出現持續不斷的產業升級浪潮,進而驅動重工業化進程快速展開。就業擴張則為城市化提供堅實基礎。如此形成了正反饋循環。

  但隨著出口躍居世界第一,當下中國的進出口形勢與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看中國自身的因素,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以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逐漸蠶食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優勢。看國際環境,西方消費泡沫崩潰,作為中國第一、第二大出口地的歐洲、美國經濟陷入泥潭,目前正在艱難的去杠杆化、再平衡進程中,美國貿易逆差正在持續收窄,對中國出口的容納能力大幅下滑。而隨著出口產品結構升級,中國在低端產品的優勢已經減弱,而在高端產品上則面臨日本、德國等強勁對手。以筆者的量化模型預計,中國出口增速有可能從十年來22%以上降低到10%左右。同時,人民幣升值速度將會降低。人民幣對歐元升值空間有可能不足10%。

  中國經濟機制變化的第二個邏輯,在於政府債務水平達到了一個上限。截至2010年年底,如果匯總6.8萬億中央政府、12.4萬億地方政府(含鄉村級)、4.7萬億國開行、2.6萬億進出口行及農發行、2萬億鐵道部、1.8萬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等債務或者負債,中國政府負債總額高達29.6萬億,這其中尚未計入未來養老金缺口、政府對其他機構的擔保等或有隱形債務。

  此外,截至2011年末,全國信貸餘額高達54.8萬億元,其中相當大的比例貸給了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目前,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超過50萬億,一旦在出口增速放緩、債務杠杆率達到極限等因素影響下再次轉化為過剩產能,由此導致的呆滯賬有可能輕易突破10萬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