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府自身改革是經濟改革的突破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3-17 09:09:40  


 
  轉型和改革才有出路

  文章認為,在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依然較低的情況下,依靠經濟政策的拉動是促進就業和財富增長的必要路徑,但絕非最優路徑。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應是一種內生性的選擇,依賴於市場主體基於既有的約束條件追求成長空間的持續擴大。其實,決策層早已明白:偏好投資和出口而消費受到嚴重抑制的增長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負擔。已有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即將進入“U”形經濟周期,其在底部停留的時間取決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速度,也就是如何將經濟增長拉動引擎轉到消費上來。而消費的拉動需要配套制度改革的保障。因此,決策層應當思考的不是短期的經濟增長勢頭可能下滑,而是如何通過確立以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主線的改革總體思路,來推進結構性改革。

  其實,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計劃的時候,中央就要求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2005年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又再次提出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今後五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內容;2007年的十七大重申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三個轉變;“十二五”發展規劃更是強調經濟戰略轉型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但是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依然強大的舊體制遺產不僅沒有得到清除,反而成為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主要障礙。特別是影響越來越大的利益集團的游說,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急功近利和短期性,政府為了短期的社會穩定而犧牲經濟轉型的大局。

  制度執行亟待掃除羈絆

  文章表示,中國經濟面臨的中長期問題,不是經濟增速是否在未來某一個時點受資源要素約束突然減速,而是不可持續的既有增長方式引致的系統性經濟風險有可能吞噬經濟成果。如何消除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既需要決策層以時不我待的決心加快推進發展轉型,更有賴於良好的制度執行力來掃除改革的羈絆。

  在經濟戰略轉型是可持續增長的前提下,拖延轉型只會增加邊際成本。求解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之道,既要冷靜思考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約束條件,亦應以制度改進和技術創新引領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應盡快破除制約經濟轉型的諸多約束條件。

  改革的突破口在於政府自身。今後一段時期,迫切需要落實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全面改革,以確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多元化服務體系;只有在此基礎上,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才會取得實質性突破,壓抑已久的中國民間投資熱情也才有可能大大釋放出來。進一步地,政府在與既得利益集團徹底切割的同時,亟待通過理性的決策與高強度的執行力,致力於經濟轉型框架的全面落實;至於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通過相關的轉移支付,實現財富積累由政府、企業和部分個人向廣大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適當轉移,真正做到藏富於民,更是落實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必修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