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户籍改革易与难

http://www.CRNTT.com   2012-03-06 09:29:59  


戶籍改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即已啓動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一份有关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新世纪》周刊2012年第9期(2012年3月5日出版)刊载评论文章“户籍改革易与难”,文章表示,在中国当前诸项改革挑战中,户籍改革方向明晰、分歧较小,方案酝酿多年日臻完善,改革迫切性更不言而喻。全文如下:

  或许是由於期盼太久,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一份有关“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下称《通知》)甫一公布,立即引来国內外广泛关注,在网上也获得普遍好评。
 
  细读这份一年前签发的《通知》,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它确认县级城市放开户籍登记,並首次将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范围拓展到地级市;它明确“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掛钩”;它強调“保护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禁止“土地换户口”的做法,均属户籍改革的重要进展。《通知》在內部下发一年即公之于世,较同类通知为早,便于公众及时掌握政策,亦属促进透明度之举,更昭显了決策层的实施決心。
 
  不过,相较近年来民间和学界的呼吁,相较于一些大城市早先出台的较为激进的举措,《通知》体现的改革力度还是有限的。特别是户改強调以城市“承受力”为前提“分类操作”,而且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这些农民工聚集最多、社会差距最大的地方,制度壁垒依然森严,愈显出全面彻底放开户籍的改革目标遥遥无期。这不能不使人在抱憾之余复生焦虑之情。
 
  中国的户籍制始于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此后,户口不仅禁锢人身,而且维系了一整套社会管理及福利体系,进而成为国民身份的标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口自由流动成为事实,户籍的统制色彩大大淡化。但到了今天,在人口大规模流动、上亿农民工进城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与出生地或上一代人出生地相联系的户籍制,卻仍然存在着,並与各种社会福利相掛钩,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显性化。这种制度不仅缺乏道义上的正当性,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直接羁绊,负作用极为显著。
 
  户籍改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已启动。改革的基本思路相当明确,即户籍回归户籍登记功能和自由迁徒,剥离附着于其上的各种其他功能,实行居住地准入制。然而,改革推进中阻力重重。早期曾有过影响社会管理的顾虑,后来则集中于福利担忧。近年来,户籍限制在一些地方出现松动。新一轮户籍改革方案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新纳入议事日程,但进展仍嫌缓慢。
 
  原因很多,福利担忧仍是主因,即认为中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公众对就业、教育、医疗、退休、住房等基本需求较前有显著提升,社会也期待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準相应提升。倘在此时敞开城市大门,农民工无限制地进城落户,一些城市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必然大幅增加,可能难以负担。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