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美國戰略重心東移 如何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03-18 00:16:53  


美國加強美台實質關係,意在制衡兩岸關係。
 
  第二,肯定兩岸在經濟及事務性議題協商上取得的成果。截至2011年12月,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思路,兩岸兩會共簽署了16項協議,發表了兩項《共同意見》,並達成了兩項共識。對此,奧巴馬政府給予高度肯定。2010年6月,美國務院代理副發言人杜蓋德稱,美國歡迎兩岸兩會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這代表大陸與台灣增強了對話與互動;美國對近期兩岸關係的改善受到鼓舞,並希望這種關係能夠持續擴展與發展(注17)。2011年1月,希拉里在有關中美關係的演講中稱,“中國與台灣間有了更多的對話及經濟合作,完成了歷史性的ECFA協商,令我們感到鼓舞”(注18)。2011年1月胡錦濤對美進行國事訪問,奧巴馬政府首次以正式聲明的方式明確支持兩岸簽署ECFA稱,“美方讚揚台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歡迎兩岸間新的溝通管道”(注19)。

  第三,支持兩岸建立旨在減少誤判的軍事互信機制。時任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斯坦伯格稱,美國鼓勵兩岸推動“信心建立措施”,兩岸展開建立互信機制的談判將會使兩岸關係更加穩定,兩岸也更加友好(注20)。2009年2月,時任美軍太平洋司令基廷稱,降低台海緊張是美國非常重視的問題,他願意邀請兩岸軍事官員到太平洋美軍司令總部面對面會談(注21)。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稱,在台灣多數民眾的支持下,如果兩岸自願進行軍事互信機制的談判,美國將會給予支持(注22)。

  (二)警惕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美國的台海政策目標是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狀態,兩岸進行協商對話固然符合美國利益,但美國一直擔憂兩岸經由對話協商實現統一。因此,美國對兩岸協商的步驟、進程和目標等設置種種障礙。

  第一,設定兩岸協商談判的次序和議程。馬英九當選後,美支持兩岸通過對話協商降低緊張關係。但同時,美國基於亞太戰略的考慮,也擔憂兩岸關係“走得過快”,因此積極為馬當局設定兩岸談判的議程。2008年3月,在馬英九正式“就職”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便專門赴台與馬密談,“建議”兩岸協商談判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處理三通、大陸遊客赴台等議題;第二階段討論深度的經貿議題,讓經濟、貿易和投資等經貿合作事項更開放;第三階段再觸及兩岸和平協議、減少軍事威脅與參與國際組織等政治議題(注23)。

  第二,透過各種管道掌控兩岸談判的細節。美國一直聲稱,美國在台灣有重要利益,因此兩岸商談對美應具有相當的透明度。為此,奧巴馬政府不斷派遣官員和學者赴台瞭解兩岸談判的第一手資訊。奧巴馬執政以來,薄瑞光共5次訪台,每次都會與馬當局參與兩岸協商談判的官員和學者會面,當面瞭解兩岸談判的具體情況。2010年8月,美國還專門組織“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計劃訪問團”赴台訪問,拜訪馬英九、王金平、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台相關“部會”首長以及島內學者,瞭解剛剛簽署的ECFA內容及影響,探討兩岸進行政治議題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能性(注2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