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頂層設計”當以“底線共識”為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12-03-22 09:02:52  


 
  所以,與其戴著“頂層設計”的帽子高談闊論,不如潛下心來,協商磨合各方觀點,達成推進中國改革的若幹“底線共識”。否則,“頂層設計”談得太多太濫,反而會導致理論泡沫,從而遮蔽一些本可以著手加以解決的真問題。

  在討論底線共識之前,讓我們重新回望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開啟的1978年。此前的中國,權力高度集中,社會嚴重封閉,人權被肆意踐踏,計劃經濟占據壟斷地位,而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正是對於它們的反撥與矯正。這是我們討論並達成底線共識的邏輯起點。

  文章表示,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經濟領域的市場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要實現這兩大目標,首先,必須釐清劃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其次,必須制約並監督政府的權力,建立一個服務於市場經濟的有限政府;其三,必須保護私有產權,鼓勵自由、公平的競爭,與此相適應,就必須理順產權關係,破除一切形式的壟斷和特權經濟。這是我們應該達成的第一個“底線共識”。

  封閉導致偏狹和愚昧,開放促成寬容與進步。有政治開放,密室專制與權力尋租就無藏身之地;有經濟開放,多贏的互通有無和高效的國際分工與合作就成為可能;有文化開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會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個開放的國家與社會必將前途無量。這是我們應當達成的第二個“底線共識”。

  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當以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且應當以人的自由發展為歸宿。所以,人的自由與權利至高無上,且不應被非法剝奪。而要保護和實現人權,就必須依靠法治而非人治。這是我們應當達成的第三個“底線共識”。

  文章認為,以上三個底線共識,應該成為改革派共同的、基本的價值觀。改革派的觀點如果有分歧,也應該是在認同這三大底線共識之上的增量觀點的分歧。而是否認同這三大底線共識,也應成為區分中國當下改革派與非改革派或反改革派的分水嶺。

  達成“底線共識”和實施“頂層設計”相比,前者提倡從既有的經驗與實踐中遴選價值取向,後者則帶有某種預見性和先驗色彩;前者注重共同參與,後者傾向精英設計;前者較務實且便於實踐,後者較務虛且容易流於空談。鑒於預熱於2010年並火爆於2012年的“頂層設計”迄今並未取得實際成果,我們主張,不妨先擱置一下“頂層設計”,而將達成“底線共識”作為當務之急。

  文章最後說,誰是改革的對象?誰是改革的主力?誰是改革的同盟軍?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戰的當下,有必要將這三個問題弄清楚。達成“底線共識”並以之為尺度,將能解答這一問題。不僅如此,達成“底線共識”,也是重建改革共識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即便“頂層設計”繼續口惠而實不至,只要有“底線共識”在,改革派也可以攜手努力,將改革攻堅戰切實推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