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失獨”夫婦,光榮一陣子痛苦一輩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5-18 12:33:14  


一年前兒子去世,這位來自德陽的母親淚已哭幹。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訊/他們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趕上了80年代第一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到了中年卻痛苦地遭受了獨子夭折的厄運。失獨者,這個伴隨著計劃生育負面效果而生的詞,潛藏著巨大的社會隱憂。失獨家庭,就是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行屍走肉般活在這個世上,是一個被社會忽略的群體。搜狐新聞日前登載文章“失獨夫婦,光榮一陣子痛苦一輩子”:

  1 曾經年輕的他們做了“獨生子女”家庭 光榮過犧牲過

  一位一位網友在自己的博客裡面說:儘管那時我們為“只生一個孩兒”做出了很多犧牲,比如福利分房會少了很多積分(那時單位福利分房都要依據夫妻雙方工齡、家庭人口等各項累積分多少排隊確定分房次序),工作上會因為我們是“一個孩兒”相對困難少而被安排多出差、多加班,因為我們是“一個孩兒”相對經濟條件好而不曾享受國家任何福利照顧(除了獨生子女18歲前的津貼)——諸如那個年代每年各單位、學校發放的生活困難補助、後來的大學生學習貸款等等。誰會想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一切都滿不是那麼回事了,“失獨”後每月100元生活補貼在物價頻漲的今天只能是杯水車薪,流於形式,誰能指望那一點補貼養老?

  2 一旦孩子出事,家庭就瞬間轉化為“殘缺家庭”和“悲苦家庭”

  在解讀“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這一命題時,我們需要有全生命歷程的視野,在母親過了35歲臨界適齡生育年齡、逐漸喪失再生育能力之後,獨生子女家庭就變成了一個“高風險家庭”。一旦孩子出事,這個家庭就瞬間轉化為“殘缺家庭”和“悲苦家庭”。早在20世紀90年代,獨生子女生存風險開始陸續爆發。2001年6月,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秀銀等率先在計劃生育先進地區——山東榮成開展了大齡獨生子女夭折的調查。我意識到“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是在2002年,當年我有幸和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合作深入甘肅、寧夏、湖南、四川等省區調研,訪談了幾十個計劃生育困難家庭,其中有些是農村的曾經有過一個孩子但後來出事的“計劃生育殘缺家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