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保護社會”就是為了挽救市場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2-05-22 11:12:41  


 
社會建設是“分蛋糕”?

  要保護社會,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公共住房等等方面的制度都有待於建設。但一些官員把社會建設僅僅視為是“分蛋糕”,以為經濟發展是做蛋糕,而社會建設是分蛋糕。這種政策意向很受一些人歡迎。但如果僅僅是分蛋糕,那麼就會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變得不可持續。做不好,就會重複毛澤東時代的錯誤政策。實際上,社會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繼續把蛋糕做大的基礎上,更公平地分好蛋糕,也就是說,是為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動力。

  為什麼社會改革可以保障可持續經濟發展?這裡主要表現為要建立一個內需社會。中國的開放政策造就了中國的外向型經濟,即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表明,出口導向型經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世界經濟變動的影響。很多年來,中國一直面臨西方的壓力,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鑒於中國的規模,中國消費什麼,生產什麼,都會對世界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年,中國主要的出口市場西方開始盛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儘管不喜歡,但這遠遠超出了中國的控制範圍。從前,總是發達國家提倡貿易自由,發展中國家搞貿易保護主義。現在的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國儘管還是一個人均GDP非常低的國家,但已經成為了貿易自由的大力提倡國。由於現行國際貿易體制是西方建立的,儘管中國選擇加入和接軌,但對體制的影響力還是非常有限。因此,每當面臨來自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感到力不從心。也就是說,一個高度依賴於外貿的經濟體,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成問題的。

  中國需要建立一個消費社會,依靠內部的動力來達到可持續發展。但一個消費社會是需要社會制度基礎的。西方之所以能夠成為消費社會,這不僅取決於其經濟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改革而得以建設起來的社會制度,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在中國,消費社會沒有能夠建立起來,在早期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社會的消費水平非常低。但現在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整套社會制度。中國人不是不會消費、不想消費,而是不能消費。在沒有社會政策的條件下,看病需要錢、上學需要錢。中國人是完全無助的,完全依靠自身。只有確立了一整套社會政策之後,中國的消費社會才會有希望。

  建設消費社會除了可以達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目標外,還可以希望帶來其它方面的積極效果。首先,有利於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中國目前的狀態是收入差異過大,社會過度分化。這導致了少部分人的過度消費與大多數人的消費不足。如果要建立消費社會,首先就必須做到收入的相對公平。這就要求政府和社會努力改善收入分配機制。只有當大部分人成為中產階級的時候,中國才有可能成為消費社會。實際上,因為缺失社會政策和社會制度,中國本來就不是很大的中產階級正在面臨危險。當中產階級是“房奴”和“孩奴”時,這個中產階級就沒有制度的保障。沒有制度的保障,今天的中產階級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貧窮階層了。其次,消費社會的建設因此能夠達成基本的社會公平,消除很多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再次,鼓勵經濟通過創新、尤其是科學技術的創新而得以可持續發展。現在中國勞動者所得占GDP很小一部分。資本家或者企業主主要通過壓低勞動者收入(還包括便宜的土地)來獲利。要建立消費社會,就要提高勞動者的收入。這就會給資方帶來壓力,造就創新的壓力。如果沒有任何壓力,資方就沒有動力來進行創新。此外,消費社會建設也可以減少外國壓力和實現中國的真正崛起。一旦中國成為消費社會,出口的壓力自然就減少。同時,消費社會表明外在世界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就如當今的中國依賴西方社會一樣。消費社會也會有外在的壓力,但屆時的主動權則在中國,正如當今的主動權在西方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