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白卷英雄”張鐵生出爐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2-05-27 09:27:22  


 
  江青贊譽張鐵生“敢於反潮流”的“潮流”,指的是周恩來推動的對“文革”的實際否定

  毛遠新“拿這個石頭來打人”的“人”是具體的,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來(也包括該年3月份剛剛成為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江青贊譽張鐵生“敢於反潮流”的“潮流”,自然也和周恩來有莫大關係。具體說來,就是指周恩來抓住林彪事件的契機,自1971年始,到1973年止,所極力推動“反左傾運動”,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努力恢復經濟、恢復正常的政府運作;二是名義上不否定,但在實際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這一對“文革”的否定,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鄧小平的複出——鄧小平曾被當作“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被打倒,1973年3月10日,在周恩來的一再努力下,鄧小平複出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作為博弈的代價,“在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鄧小平複職的《決定》的當天,周恩來正式向中央政治局請假,要求‘病休”兩周”。這一博弈顯然非常成功,因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複出,很顯然意味著對“文革”的一種徹底否定。

人民日報刊文,將張鐵生捧成“反潮流英雄”

  江青對張鐵生的贊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7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刊文《反潮流精神——贊〈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將張鐵生正式捧上“反潮流英雄”的神壇。文章說:

  “在舊思想、舊習慣勢力的面前,張鐵生同志採取的是什麼態度呢?這個下鄉鍛煉已經五年、現在擔任著生產隊長的知識青年,採取的是反潮流的態度:對物理化學的試題交了‘白卷’,並在試卷背面寫了‘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最‘發人深省’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一切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堅持反潮流的鬥爭。”

  江青給張鐵生貼“反潮流英雄”標簽有深意,因為“反潮流”三字是毛澤東的自我評價

  “反潮流英雄”的標簽被貼到張鐵生身上,不是一個偶然的決定,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反潮流”這三個字,其實曾是是毛澤東的自我評價。據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949─1976)》記載,1970年廬山會議後,毛澤東在吳法憲的一則檢討下有過這樣的批示:

  “什麼偉大謙虛,在原則性問題上,從來沒有客氣過。要敢於反潮流。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在廬山,我的態度就是一次反潮流。”[詳細]毛澤東所謂“在廬山,我的態度就是一次反潮流”,與1973年黨內外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其實高度一致,即:毛澤東站在了多數幹部的對立面。這也正是毛澤東說自己“反潮流”的原因。

  “反潮流”獲得毛澤東支持後,被強行加入到了周恩來的中共十大政治報告當中

  8月16日,人民日報將張鐵生捧上 “反潮流英雄”的神壇;8月24日,周恩來作為毛遠新“拿這個石頭來打人”的對象,卻在自己的中共十大報告中,加入了一大段肯定、鼓勵“反潮流精神”的文字,實在意味深長。報告說:

  “毛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注意一個傾向掩蓋著另一個傾向。反對陳獨秀的‘一切聯合,否認鬥爭’的右傾機會主義,掩蓋著‘一切鬥爭,否認聯合’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糾正王明的‘左’傾,又掩蓋著王明的右傾。反對劉少奇的修正主義,掩蓋著林彪的修正主義。這種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一種潮流來了,多數人跟著跑,只有個別人頂住的事,在歷史上多次發生。今天,在國際國內鬥爭中,類似過去同資產階級講聯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鬥爭;同資產階級決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聯合的傾向,仍然可能出現。需要我們盡可能地及時發現,及時糾正,而當一種錯誤傾向象潮水般湧來的時候,要不怕孤立,敢於反潮流,敢於硬著頭皮頂住。毛主席說:‘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毛主席就是在黨內十次路線鬥爭中敢於反潮流,敢於堅持正確路線的代表和導師,我們每一個同志應當向毛主席好好學習,堅持這個原則。

  之所以“反潮流精神”會出現在周恩來的政治報告中,原因在於:這份報告,是由張春橋、姚文元起草的,並不真正代表周恩來的意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