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黨內民主向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9:20:09  


 
黨內民主必須超越票決制度概念

  那麼,黨內民主的下一步是什麼呢?除了票決程序的進一步制度化和透明化,還能夠做什麼呢?

  票決和票決的程序很重要,這一點在所有的民主和選舉理論中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不過,黨內民主要深化,必須超越票決制度的概念。也就是說,黨內民主不僅僅是票決制度。票決只是一種工具,即產生領導人的工具。但黨內民主不僅僅是要選人,更重要的是要選政策。領導人很重要,票決就是要選拔或者選舉有能力的人。政策更為重要,候選人的政策意向和其執行能力極為關鍵。從理想層面來說,民主競爭是不同政策之間的競爭,而非人的競爭。人的競爭主要是關乎特定的候選人有沒有能力來實施其政策。

  無論從對人的選舉還是政策的實施,中國的黨內民主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民主作為一種治理結構,不僅僅是選舉。如果僅僅側重於選舉,民主會導致無窮的負面問題。如果光強調選舉,那麼黨內民主最後可能會演變成庸人政治,那些能夠討好政治同仁、官僚同仁的候選人必然受到歡迎,而那些真正能夠做些事情,但要得罪很多人的利益的人則會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從各國民主實踐來看,民主經常顯現出其極端保守性,也就是說,民主往往成為各種利益維持現狀的工具。各種利益推選出最保守的候選人來維持現存利益格局。而這是目前的中國所必需避免的。中國需要的是改革和進取,而不是維持現狀。或者說,一種意在維持現狀的黨內民主不是人們所期望的;相反,黨內民主是要產生一個有能力改變現狀的領導集體。

  在另一端,如果光強調選舉,黨內民主也容易出現民粹主義的傾向。民粹主義會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種是因為黨內民主產生了過多的互相制衡,領導層的改革進取變得不可能,那麼一些領導人可以採取面向人民的辦法,通過獲取人民的支持來引入變化。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民粹主義。第二種情況是一些領導人以所謂的“民意”來求得其個人政治資本,而忽視地方的長遠利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在一些地方,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明顯。

  要減少和控制庸人政治和民粹政治,黨內的政策辯論變得非常重要。庸人政治和民粹政治往往是一體的,庸俗政治人物不能用有效的政策來獲得政治支持和合法性,就訴諸於討好其他官員、討好社會的短期利益的方法。黨內政策辯論因此必須注意到政策的可持續性。在任期制下,很多領導人都傾向於追求眼前和短期利益,而忽視社會的長遠利益。同時,政策辯論也需要具有公開性,讓老百姓知道領導人要做什麼。黨內政策辯論實際上可以成為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的關聯點。

  黨內民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就是領導結構的頂層設計問題,也就是一些人所說的“頂頂層”設計。例如,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意到政治局常委的規模問題。政治局常委擴大和黨內民主有關,但過大了就很難產生效率和明確的政治責任。任何政治制度下,政治責任是最重要的。常委過大,權力就會過度分散,不能有效協調,政治責任就會變得不明確。怎麼辦?如果規模不能縮小,那麼可以引入委員會制度,根據功能成立幾個委員會,常委不僅要有分工,更要交叉任職,以形成全局觀和責任。

  無論就中國文化還是具體政治現實來說,黨內民主引導社會民主必然是中國民主化的一個大方向。同時從實踐來看,中國也在形成一種統合中國傳統的“賢人政治”(meritocracy)和西方的民主政治(democracy)的制度。賢人政治就是選拔,而民主政治就是選舉,中國在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整個社會來說,黨內民主就是做好選拔。從長遠來看,黨內民主就是要選拔出一個好的候選人群體,然後再交給社會進行選舉,從而實現社會民主。如果黨內民主不能結合社會民主,選舉就會成為精英之間互相投票的封閉政治遊戲,民主就會演變成一種極其保守的機制。很顯然,從黨內民主的發展、鞏固和完善,再到黨內民主與社會民主的結合,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這個方向非常有助於中國探索一條能夠超越西方單純強調票決的選舉民主的民主化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