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保護社會”就是為了挽救市場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2-05-22 11:12:41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作者為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文章《中國“保護社會”就是為了挽救市場經濟》,文章说,社會一旦失去自我保護能力,權力和資本必然大舉侵入,從而使得權力和社會、資本和社會失衡。政府如何賦權於社會?如何實現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平衡?這就是當下中國政府正在積極進行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详论如下: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當年召開的中共十四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並把此作為黨的基本路線。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中國改革的方向,在此方向下,中共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此後,中國所有的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概念密切相關。但是今天這一概念似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人們開始質疑這一概念,越來越多的人把中國社會所面臨的一切負面結果都歸咎於市場化導向的改革。同時,在外界看來,執政黨的改革正在失去方向。

  人們所說的眾多嚴峻的社會問題是存在的,它們已經嚴重威脅到市場經濟的改革。那麼,為什麼市場經濟在給中國造就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同樣巨大的社會問題呢?歸根到底,這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失衡的結果,也就是經濟和社會失衡的結果。

  經濟和社會要協調發展的道理誰都懂,但很難在實際政策上表現出來並實施下去。西方早期也出現這種情況,光有經濟發展,沒有社會建設。但在工人階級運動興起之後,統治階級面臨挑戰,西方各國政府轉向社會改革,努力建立社會制度,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公共住房等。當然,這些社會制度的建設不是短時期內完成,而是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即使在發達國家,例如美國,這一過程還沒有完成。但不管怎樣,這些屬於基本國家制度的社會制度的確立不僅挽救了西方資本主義,而且也為西方可持續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制度,西方如何能夠建設消費社會。在亞洲,較之西方先發達國家,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政府在社會制度建設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從而避免了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不僅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還為和平的民主化改革打下了社會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