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搞壟斷數據失信,測空氣人人有份

http://www.CRNTT.com   2012-06-06 11:12:56  


 
  二、美大使館測空氣也屬民間自測行動,算不上干涉內政

  美使館監測空氣初衷只為工作人員及家屬服務,不代表城市總體空氣質量,通過軟件傳播的信息也與其無關

  在談及外國駐華大使館對中國監測PM2.5數值時,環保部官員將其描述為不尊重接受國法律法規,屬於干涉接受國內政,衡量標準則是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事實上,這兩個讓人高度敏感的外交公約只是簡單強調了領事人員負有不干涉該國內政之義務。至於監測空氣質量並發布信息是否是一國內政?這的確是個十分新鮮的說法,一般而言,內政本質上是屬於國家主權管轄的事項,而要構成干涉,則需要採取政治、經濟、甚至軍事的手段直接或間接的進行,也這個範圍來界定駐華使館測空氣,那實在顯得民不正言不順,過於危言聳聽。

  從2008年維基解密曝光的美國大使館文件可以證實,美駐華使館2008年購買空氣監測儀主要提供的服務對象是使館工作人員及住在緊鄰大使館的家屬大院中的工作人員家屬,用於戶外活動參考。考慮到來北京居住和旅遊的美國人員(和奧運相關),使館在推特上建立了帳號,發布了這個數據。美國大使館發言人也多次強調,他們的測量標準與中國官方完全不同,且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是無法通過單一空氣監測站的數據得到的,至於蘋果商店提供的同步關聯APP,這並非大使館開發,他們和提供者也並沒有任何關聯。從這個角度說,美國大使館並無意干擾官方的監測行動,自測行動與普通民眾為環保測空氣的行為並無區別,沒必要上升到國與國的關係。

  三、政府監測數據要靠與其他渠道競爭才能贏得信任

  環保部門發布具有權威性的環境監測數據,但不能就此堵塞其它渠道監測數據的發布

  環保部官員再三強調用一個點位的監測數據對一個區域的空氣質量進行評價是不科學的,並指出空氣質量的監測在技術上涉及到點位布設、人員資質、分析方法等多種嚴格要求。但這並不是否定包括駐華使館在內的民間空氣監測行動的理由。環保部門坐擁政府資源及時、準確發布具有權威性的環境監測數據當然是本職工作,但不能因為你是權威的,就堵死其他渠道的監測數據。民間監測空氣數據最現實的意義就在於,它反映了民眾對身邊空氣質量的關注,以及對環保事業的參與。

  以“我為祖國測空氣”行動發起者達爾問求知社的自測空氣項目說明為例,該組織聲明並未具備專業檢測資質的權威機構,所提供的檢測記錄只作為數據結果供公眾參考,公眾可以用實測結果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而確定的國家標準進行對比,從而對住宅小區的環境現狀具有更加清晰的科學認識。檢測結果不具法律效力。該組織研究院稱,“我們從來不想代表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可能無法成為權威,但可以知道身邊的情況。”

  不同渠道數據的競爭有助於提升數據生產和提供者的責任心和效率,從而促進數據準確性的提高

  反過來說,政府檢測數據的權威並不通過設備的精良或者布點的密集而自然獲得,如果不通過多種渠道產生的數據相互競爭、去偽存真,民眾很難建立起對政府數據的信任感。試想如果沒有美國大使館PM2.5數據“爆表”給公眾帶來的衝擊,就不會有大家行動起來獨立自主測空氣的熱情,也就不會溫家寶總理承諾修訂空氣污染檢測標準。更理想的前景是,官方對民間PM2.5檢測等環保活動給予技術支持、業務指導,甚至將民間檢測數據、民間行動納入官方的數據收集範疇之中,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整合社會環保力量,從而推動環保工作的開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