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

http://www.CRNTT.com   2012-06-15 13:33:09  


 
  1917年,在上海南洋公學特班讀書時師從蔡元培的黃炎培,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立中華職業學校,為個人謀生、個人服務社會、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其後更辦校無數,桃李滿天下。他是把教育與職業緊密相連的務實先生。

  1923年,晏陽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發起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設立平民學校、平民讀書處、問字處,1925年後轉向鄉村教育運動,服務占鄉村人口九成的鄉村文盲。1926年以晏陽初任總幹事的河北定縣試驗總結出的鄉村平民教育經驗,推廣全國。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曉莊創辦了試驗鄉村師範學校,試圖培養一批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康健的體魄和藝術的興趣的鄉村教師,然後由他們去辦鄉村學校,改造鄉村生活。但不久學校被封閉。他們是志在改造鄉村的平民先生。

  除了中國先生,亦有外國先生。司徒雷登,自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於是一個美國人”,杭州話說得比英語還要好,他執掌的燕京大學定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亦請到陳寅恪、鄭振鐸、謝冰心、錢玄同、費孝通、顧頡剛、張友漁、斯諾等名師。1934年北京學生為反對政府對日不抵抗政策,組織請願團赴南京,燕京大學學生宣布罷課。處分學生?司徒雷登召開全校大會說:“如果此次燕大學生沒有參加請願,那說明這些年來我的教育就完全失敗了。”深明大義如斯。

  路易.艾黎,這位1927年就來到中國的新西蘭人,1942年後與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在陝西雙石鋪創辦了培黎工藝學校,兩年後遷至甘肅山丹縣,近600名學生半工半讀,“手腦並用,創造分析”。他在此9年,為學校經費賣過汽車、為學生溫飽動用了母親的1萬美元退休金,為保護學生跟駐軍吵,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工程技術人才。最後他在中國待了60年。

  趙元任陪羅素的一年講學,徐志摩陪泰戈爾的五城演講,杜威26個月的200多場講演,燕蔔蓀在北大和西南聯大的數年教書,都豐富了中國當時先生的內涵。

  在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和前武大校長劉道玉眼中,五四運動到解放前的30年,是中國大學最美的第一個時期。美在氣象更新,美在人材輩出,也美在先生輩出。

  百年來影響中國最大的兩位先生是:“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與科學)。

  “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蔡元培語)那時的先生們,少專家,多雜家,即在多個領域都是專家;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法;有知識,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更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台,更在廣闊的社會舞台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更想回中國致用;熱心時政,更能為國家擔當。

  跟有血有肉的先生們相比,作為思想資源和社會武器的兩位先生影響力更大更廣,直到今天: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賽先生(Science科學)。他倆是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由陳獨秀通過《新青年》引進的。《新青年》雲:“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先生們以不同的方式擁護和爭取著“德先生”和“賽先生”,並將他倆傳給一代代學生。“賽先生”在今天比“德先生”

  更有地位,但“德先生” 也落到實處,才是國家和公眾的福祉。

  說到底,先生們所有的努力,就是讓這個國家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德先生”和“賽先生”,並真正地享受到這個國家的美好、這個世界的尊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