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一個知青對歷史的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06-09 09:07:57  


 
3、知青上山下鄉與幹部下放如出一轍

  至今,仍有許多人對知青上山下鄉抱不切實際的看法,還認為讓知青上山下鄉是他老人家良苦用心。我們是響應號召去上山下鄉。

  須知這次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決策者絕無善意。

  什麼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

  什麼廣闊天地煉紅心,

  什麼經風雨見世面,

  什麼讓知識青年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雲雲,這些都不是初衷。

  有學者研究,當年上山下鄉知青共1700萬人,而同期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大約與此持平。由此得出知青上山下鄉不是因解決不了就業問題所致,但未揭示背後的深意。

  凡是有點兒頭腦的人都能看出來,大批幹部、知識分子走“五七道路”,有如歷朝歷代被革職為庶民、發配邊疆。

  這些人被發配的人及家眷不配留在城市,不得生活在靠近權力中心的地方,只許流放到偏僻農村去自生自滅。而知青上山下鄉與幹部下放如出一轍,用心何在?不言自明。

  後來,文革發動者過世,四人幫倒台,如果沒有雲南知青千人上訪鬧出大事件,全國知青仍然返城無望。

4、這一代知青受到的損害是終生的

  發動文革之人用宣揚個人崇拜樹立起的威望和用發動文革那樣鐵的手腕,輕易地毀掉了我們的正常生活,泯滅了我們年輕時的理想,斷送了我們的學業和大好前途。讓我們美麗年華、青春熱血無謂地拋灑農村、邊疆……。

  文革是新中國歷史上一場浩劫,無人能夠幸免。

  有所不同是:多數受害群體,受到的只是局限性損害,而我們這一代知青受損是終生的。

  由於歷史的機緣,凡是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走資派”,無論當時處境如何悲慘,只要能活下來,文革後全部獲得平反,並官複原職。

  其他,各行業的工、農、兵、商業、服務業職工受到的損害,也僅限於物質生活極端匱乏,長達10年不調工資,不分配住房等等。他們所遭受的損害止於文革10年。

  而知青則不同,知青所遭受的損害未因文革結束而終結。

  知青經過長達十餘年磨難,遍嘗人間辛苦之後,才陸續返城。但是,返城後的知青,日子並不好過。

  上山下鄉時我們名為知青,許多知青卻缺少文化,缺少知識和技能。很多當年的初中生,上學時只學會“毛主席語錄”,到農村以後只學會幹農活。返城之後,一不懂科技、二不會做工,一切都要從頭學起,處境尷尬。返城知青更像是撿回來的流浪兒。

  因上山下鄉耽誤了就業,耽誤了婚戀,後面的生活步步是坎。

  戀愛結婚沒房;成家立業工資低;晚婚晚育,又趕上只許生一胎的“國策”;迎來改革開放,又因國企改制年紀偏大,而率先下崗。文革夢魘折磨了我們知青一生。

  當然,也有少數知青刻苦努力或通過上大學改變了命運,但畢竟是少數。國家在我們這個年齡段顯現的是一個巨大的斷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