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挑戰與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2-06-20 08:20:11  


 
  第一,中國金融開放步伐緩慢,資本項目末完全開放及人民幣可兌換有所限制。雖然資本項目中超過半數已經開放,但影響資本市場發展的主要項目如對股票與債券的跨境投資仍末完全開放,人民幣可兌換仍有諸多限制。在中國完全開放資本項目及人民幣自由兌換之前,上海難以真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因為世界上任何國際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開放的資本項及貨幣可兌換的基礎上。

  第二,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滯後於實體經濟部門。中國的資本市場及銀行體系准入過嚴,金融機構仍然以國有部門為主。銀行的存貸款利率仍有所限制。銀行法定準備金過高。貨幣政策往往通過量化貸款規模來控制。在政府過度幹預與監控下,金融體系缺乏創新,發展受阻。

  第三,雖然中國的金融法規及監管措施在近些年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與國際投資者對產權保護、股權與債權人的保護、法律的公平公正、執法的效率的要求相比,還有距離。

  第四,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的透明度及公司治理結構有待改善。上市公司醜聞不斷、內幕交易頻繁。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不嚴,積累了較大的風險。

  文章指出,雖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同時也存在許多機遇。

  首先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潛力:中國目前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二,接近美國的二分之一。如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美國。上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帶之一的長江三角洲的龍頭,2011年長江三角洲GDP總量達到82023億元,占內地經濟總量的17.4%;出口總額687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量的36%;到位注册外資突破500億美元,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近一半。上海港口吞吐量居全球領先地位:2011年上海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萬標準箱,創全球港口集裝箱運輸史最高紀錄。

  其次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及人民幣的國際化所帶來的機遇。最近,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有重新啟動之勢。匯率進一步邁向了市場決定機制,資本項目也得到進一步開放。溫州金融改革實驗、深圳前海綜合金融實驗區的發展,給民間金融及金融開放與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國內關於利率市場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最近,決策層也在努力推動人民帀國際化的進程。中央定位上海在2020年建成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逐漸凸顯出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