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怎麼樣的城市化能拉動內需

http://www.CRNTT.com   2012-06-27 08:16:22  


 
  文章分析,不同的城市化拉動消費的作用是不同的。

  印度、巴西均為人口大國,但在城市化過程中常見的景觀是城市邊緣出現龐大的貧民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可怕的無消費現象。據2007年印度官方公布人口統計數據,印度貧民窟的居民數量從1981年的2790萬升至2001年的6180萬,印度最大的城市孟買650萬人中有近一半居民生活在貧民窟中。過去20年,貧民窟居民人數增長一倍,超過英國總人口數量。在此期間,印度人口從6.83億增至10.3億,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天的消費水準不到1美元,而印度的經濟在21世紀後每年平均以8%的速度增長。由於文化因素,印度是世界黃金消費大國,卻未能成為全球消費增長地,未能帶動國內產業發展。

  國際情況不妙。據世界觀察研究所和全球環境研究所2007年在北京共同發布的 《世界報告2007:我們城市的未來》中文版,稱全球30億城市人口中有10億居住在“貧民窟”。如果全球發展優先領域不包括大規模掃除貧困,那麼到2030年新增的11億人口中,將有超過一半居住在“貧民窟”。

  文章指出,城市化進程不一定提升消費,不一定產生城市群,反而可能產生貧民窟現象,此時要做的不是鏟除貧民窟,而是鏟除產生貧民窟的根源,即在城市化過程中剝奪農民資產,以及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公,使貧困產生代際傳遞,無法提升消費水平。二戰後日本的新土地運動與中國台灣地區上世紀50年代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農民成為有資產者、成為有專業能力的勞動者,順利融入城市,成為有效消費群體。

  值得強調的是,最新研究顯示,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無法在短期內拉動消費,但沒有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無法建成未來消費基礎,因此在工業化階段的人口大國,既要建立社保體系,又要防止社保不公、在某些領域過度福利化。

  城市化過程中提振消費需要制度保障,需要重建資產分配體系,重建技術工人的培訓渠道,重建資產套現後的使用模式。此時,研究二戰後各國城市化成敗史,對於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