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面提升經濟自我修復能力刻不容緩

http://www.CRNTT.com   2012-07-20 07:52:28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訊/對於一向習慣於高增長的人來說,一季度8.1%,二季度7.6%的經濟增長數據確實有點不適應。而且整個社會似乎都感到經濟背景有點冷。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從決策層近期釋放的信號來看,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中其實已經涵蓋保增長的意味。6月以來,執行層已加大了貨幣投放力度,當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2859億元。可能正是看到了這種先行趨勢,才有國際投行人士樂觀預計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會有小幅反彈,第四季度則有大幅反彈。

  文章稱,7.6%,假如放在美歐和日本,該是令當政者和市場歡呼雀躍的大喜數據啊!但放在今日中國,這個數據卻不啻於敲響一記警鐘。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承擔著越來越吃重的角色,二是從政府到民間至少在短期內都還沒有做好經濟在中速區間運行的政策與心理準備。

  其實,當一個新興經濟體經過了持續30多年 9%以上的年平均增長之後,當經濟規模從不足3000億美元擴大到超過7萬億美元之後,適當放緩趕超步伐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不知道那些樂觀預測中國經濟還能高速增長二、三十年的專家有沒有考慮過,假如要將其變成真實經濟世界里的客觀事實,單就資源供給這一條,該如何滿足中國的天量需求?

  中國並非天外來客,當然無法在全球經濟動蕩的大背景下還能保持以往特定階段的一枝獨秀。過去30年里,中國曾有過4.1%和3.8%的低速期,但經濟也沒有崩潰。倒是1992、1993連續兩年超過14%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後遺症異常明顯。大概從那時起,“軟著陸”、“硬著陸”不時折磨著決策層的神經。直到今天,宏觀調控依然沒能擺脫“蹺蹺板”的路徑依賴,而且負效應日漸明顯,投資效率(固定資產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低下。2006年,中國的投資率為52%,資本增量產出率(投資與增量產出之比,是反映投資效率的最重要的經濟指標)為4.9;2008年,這一數字分別為87%和6.4;2010年,則為70%和6.8,已經逼近7這個危險的指標。而在發達國家,增量資本產出率一般為2到3。中國在過去這一指標也不算很高,例如在1991年到2003年間的增量資本產出率是4.1,只是最近十年來這一指標不斷攀升。投資率和增量資本產出率的“雙高”,既說明經濟增長質量的下降,更暗藏著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顯然並非有效經濟增長所具有的常態。諾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早就警告過:持續的過度投資導致了資本存量的逐漸增長,最終也會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某種程度上,這種負面影響將會抵消甚至超過非中立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擴張性影響。他也提醒過我們要解決過失投資這個長期問題,亦即“不良投資”,而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便是金融體系的改革和金融結構的調整。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