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換經濟增長方式 跨越“鄰避”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2-08-03 08:16:54  


危中存機,應該依據國際經驗使鄰避問題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實現社會進步的契機。
  中評社北京8月3日訊/無可諱言,在不少國家和地區發生過的“鄰避現象”,正越來越多出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廣州出版的時代周報發表社論稱,所謂“鄰避”,是港台學者對於英文“NotInMyBackYard”進行的意譯,意指居民希望保護自身生活領域,免受具有負面效應的公共或工業設施幹擾的抗拒心理,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鄰避現象最早出現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歐美國家,隨後出現在日本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而在中國,近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發展中,鄰避現象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

  不難看出中國版鄰避與其他國家地區既存在共通性,又有獨特之處。具體而言,當下中國的鄰避現象可分成兩種類型,一是城市化建設,公共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能源供給以及垃圾處理等擴容所帶來的鄰避現象;二是全局性或者地域整體性產業布局、選點造成發展“成本”,並由此引發鄰避現象。這些產業包括核電、火電、煉油、石化以及造紙等。此類工廠會為全國或某一地域帶來可觀經濟效益,但是其污染等外部成本卻需要由設施附近的民眾承擔。近年,無論廈門還是大連,或者其他某些二、三線城市出現的鄰避現象均可歸屬此類。

  文章認為,中國鄰避問題特殊之處在於,由於當下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實際扮演的主導性角色,導致地方政府往往取代相關利益方成為民眾抗議對象,使得原本的企業—民眾—政府三方博弈簡化為官民兩方博弈,由此產生的衝突常常也比其他地區激烈。而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順應民意撤銷合同,下馬項目,於相關企業而言,又有失公平,是對市場規則乃至法治的破壞。

  實際上,在前現代社會,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工業化,都無從談起。而在計劃經濟時代,民眾在全國一盤棋,個體服從集體,局部服從全局的社會管理思維和運行邏輯之下,民眾是很難表達利益訴求,爭取屬於自己和所在社區的相關利益的。所以可以明確,鄰避現象屬於“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文章表示,解決鄰避問題,首先要轉換經濟增長模式。要讓政府從“全能政府”真正回歸到公共管理者和服務者的角色,正如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近日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所指出,既要避免政府“過度管制”和“包攬一切”的舊模式,又要防止形成“泛市場化”和“甩包袱”的傾向。政府應該在民眾與企業的利益博弈中,當好裁判員,仲裁員、調解員,在公共服務中當好服務員,將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