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未來著陸點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2-08-03 08:20:35  


  中評社北京8月3日訊/近日,部分地方政府採取以補貼企業虧損的方式,要求虧損企業繼續生產,以免GDP數字難看。由於陷入虧損的企業大都身處產業鏈中低端,且缺乏核心技術等政策,市場擔心這些穩增長舉措雖可立竿見影,但卻遮蓋了未來中國經濟將如何著陸的本源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文章表示,隨著近年來歐美製造業持續回流,中國製造優勢是否可持續的討論,已升級至對中國經濟未來著陸點的反思。最近國內外媒體就中國製造業的出路問題展開了激烈爭鳴。如美國福布斯刊載奇點大學VivekWadhwa的文章稱,中國經濟的真正威脅是製造業泡沫,即人工智能、3D打印和納米技術等對全球製造業的重塑,將衝擊中國廉價勞動力主導的製造業布局;美國《外交政策》也刊登日本學者靜中聞竹的《製造業未來在美國,不在中國》文章,表達了類似觀點。而新華社等國內媒體則據理反駁,認為美國媒體唱衰中國製造,是美國媒體對該國“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群體性焦慮。

  文章分析,儘管國外媒體斷言中國製造泡沫有些靜態的誇大,但中國製造優勢收斂已是不爭之事實。畢竟,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國內工資上漲和日益高企的要素資源對外依存度等,已使依賴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難以為繼,中國難以有效維繫資源和需求兩頭在外的製造優勢。而全球金融危機抬高歐美失業率,增加歐美勞動力工資彈性空間,從而在歐美勞動生產率數倍於國內的情況下,部分歐美製造資源回流在所難免。未來部分製造業將逐漸轉移至要素資源豐富地區,以降低要素資源航運等交易成本,部分則將逐漸轉移至就近消費市場的地區,以降低產成品的國際貿易成本。

  不僅如此,目前全球正在興起的製造和需求革新,也給中國製造業態帶來了衝擊。其一,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術的發展,不僅將有效降低製造自動化、智能化成本,提高製造行業的勞動生產率,而且有助於降低製造資源的耗損值,降低製造環節的整體成本,提高資本邊際收益率,甚至使製造業走出規模效應遞減束縛。即未來製造業的知識密集化,將對勞動力的吸附能力日益下降,廉價勞動力將難以與智能化的製造產能競爭。

  此外,國際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化變革,削弱了中國製造基於批量化規模生產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即廉價勞動力優勢,降低了製造產能的市場敏感性,使之難以適應小批量的製造業態。而人工智能、3D技術等則有效契合了需求變革,如通過3D技術消費者可自行設計款式和商品參數等,並向人工智能化製造產能下單,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