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收入分配改革和GDP乘數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2-08-10 08:05:30  


 
  文章認為,在社會熱望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民生福祉亟待提升的關鍵時期,業已啟幕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若能通過適度的轉移支付與制度執行力的強化,則不僅能實現財富積累有序轉化為民生福利,有利於內需的內生性擴大,有利於提升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更有利於促使有效經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常態,新一輪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周期也有望在戰略轉型中得以開啟。

  中國目前正處於人均GDP在900至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階段的中低端。這是中國經濟邁向更高階段的新起點,也可能是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臨界點。中國也許能在5年內將經濟規模做大到10萬億美元。但業已出現的部分領域突出問題,使得我們必須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少數富人的傾斜和集中,不能改變可供民眾分配的最終財富較少以及民眾消費的產品高度市場化的格局,繼續放任在製造業基礎不很鞏固且金融體系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就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風險極大的房地產領域,則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型,亦很難承受得起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的衝擊。世人皆知,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前就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保體系,且在1990年資產泡沫破滅後的長達20年中,日本始終保持著貿易順差,豐田、日立、鬆下等超級企業的出口利潤為日本銀行業消化不良債權提供了來源,為日本經濟走出長期衰退創造了條件。還有,日本高達數萬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可觀的年收益又大大增強了日本金融體系的修復動力。而當今中國,經濟不僅存在著嚴重的內部失衡,外部失衡亦很嚴重,在這種約束條件下,必須格外小心資產泡沫膨脹之後引致的系統性經濟風險。如若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局部風險的擴散和累積將有可能演變成系統的經濟與金融風險,而民生福利和財富增長的不協調問題已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對策,很有可能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定時炸彈。

  從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有關思路來看,“提低、擴中、調高”儘管是很好的制度設計,但無論是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制度,還是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制度,以及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設,落實最低工資制度,都有可能觸及既得利益階層的實際利益。而社會熱望的調整初次分配,破除企業進入市場壁壘,強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縮減行政開支,加快統籌城鄉改革,實現在城市就業農民工的穩定轉移等等,無一不是系統性和難度極大的改革。迫切需要政府拿出直面自我改革的勇氣,敢於對影響力極大的國企動手術。

  文章最後說,改革如果拖得越晚,副作用將會越大。我們冀望,政府在加快市場與法治建設的同時,能通過適當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實現財富積累由政府向民間尤其是百姓的有序轉移,真正藏富於民,並輔之以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若如此,則中國長期以來被壓抑的消費衝動勢將迸發出來,由此帶來的GDP乘數效應,將遠超目前的投資乘數效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