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吳敬璉: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

http://www.CRNTT.com   2012-09-03 09:04:46  


吳敬璉
  中評社北京9月3日訊/《財經》昨天登載該刊記者馬國川對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專訪“吳敬璉: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內容如下: 

上篇:“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

  《財經》:在過去30年,中國“兩頭冒尖”的輪廓顯得更加突出和鮮明了。從光明面看,3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位。與此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成億人口脫離極貧地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也極其高昂,而且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GDP總量增長並不足以說明問題。特別嚴重的是,近年來資源短缺,環境破壞愈演愈烈;腐敗蔓延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貧富差別懸殊,威脅到社會穩定。 

  在這種“兩頭冒尖”的現象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變得愈來愈尖銳,形成了幾種互相對立的主張。

  吳敬璉:我在上世紀末期多次說過,在這種半統制經濟、半市場經濟的雙重體制下,中國社會一直存在一個“向何處去”的問題。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面: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這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成為一場兩種趨勢誰跑得更快的競賽。

  在此基礎上,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大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取向:

  第一種觀點主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舊體制的遺產,建立基於規則的市場經濟體制,或者稱“法治的市場經濟”。

  第二種觀點把“半統制、半市場”的體制看作一種可能的體制目標。2008年以來被炒得很熱的“中國模式”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它宣稱,中國經濟能夠在近二三十年中創造世界公認的優異成績,根本原因正在於中國擁有一個強勢的政府和具有強大控制力的國有經濟。這種體制能夠正確制定和成功執行國家戰略,不但中國應該繼續堅持現有體制,世界各國也應該學習借鑒。而一些代表尋租活動特殊既得利益的人們,不但積極維護現有體制,還力求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不受約束的權力,以便擴大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

  在前面兩種社會力量展開對戰、而社會實際生活中權貴資本主義的影響日益顯化的情況下,第三種社會力量公開亮出了回到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主張。他們極力要讓人們相信,目前中國遇到的種種問題,不管是腐敗猖獗、分配不公,還是看病貴、上學難,甚至國有資產流失、礦難頻發都是市場化改革造成的。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擴張政府的權力,加強行政機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工商業實行“國進民退”,實現再國有化;農業重新“歸大堆”,實現再集體化。甚至要求重舉“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旗幟,“再來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實現“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事實上,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於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干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大眾對這些醜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

  然而,在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理性的討論受到壓制的情況下,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利用腐敗日益猖獗、弱勢群體受損害感日益強烈的情勢蒙蔽和迷惑大眾, 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向市場化改革,試圖把大眾引向歧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