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中國需要對中美關係作哲學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2-09-04 09:38:05  


 
認清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如何避免中美之間可能的亞太戰爭?這就要從認識美國在亞太的戰略位置和其國家利益的相關性開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地緣政治位置,人們會傾向於說,亞洲是中國的亞洲。但在實際層面,情況並不是這樣。中國當然是亞洲大國,不過自近代以來,其和亞洲其它很多國家的關聯和影響力甚微。很多美國人和亞洲人會說,亞洲首先是美國人亞洲。

  近代以來亞洲的塑造首先由歐洲殖民地主導,後來是美國人主導。日本曾經想取代歐美來主導亞洲秩序的塑造,但以失敗告終。從近代到冷戰,美國和亞洲一些國家的各方面的關係高度制度化。中國和亞洲的關係,尤其是主權政府之間的關係,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有了發展。在後冷戰時代,因為美國把注意力放到了反恐戰爭,中國和亞洲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也就是說,中國在亞洲區域的國際空間擴展迅速。這不僅導致美國人的恐懼,也導致亞洲一些國家的擔憂。不難理解,在亞太地區,美國最為擔心的,就是中國是否會像當年美國把英國趕出美洲那樣,把美國趕出亞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版“門羅條約”。中國並沒有這樣的意圖,也不相信中國本身的崛起會有損於美國的利益。但這並不能在任何程度上減少美國人和亞洲一些國家的擔憂。

  但不管怎樣,中美兩國如果在亞太地區迎面相撞,激烈的競爭必然導致衝突。這既和一個國家的“良好願望”無關,也和一個國家的“邪惡用心”無關,而是和這裡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有關。近年來,亞洲局勢的劇變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中國恐懼於美國,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互為敵人的陷阱,最終沒有一家會是贏家,就像雅典和斯巴達一樣。

  如何重新思考中美關係?中國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在亞太地區和美國競爭為了什麼?有幾點很清楚,第一,中國是亞洲國家,只要中國在發展,其影響力必然要增加。不管美國或者一些亞洲國家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他們必須調整政策來適應這個新環境。中國政府如果政策得當,影響力擴大會快一些。第二,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仍然會繼續,但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影響力會逐漸減少。美國政府如果政策得當,影響力衰落會慢一些。第三,中國並無意願把美國趕出亞太地區。儘管中國的影響力在提高,但並沒有能力獨家來履行國際甚至是區域責任。美國的存在合乎中國的利益,因此需要中美合作的空間還是巨大的。

  從最糟糕的結局來說,假定美國能夠在亞洲把中國“遏制”住,使得中國不會挑戰其在本區域的利益,但這並不能在任何意義上保障美國可以維持其世界霸權的地位。如果美國把中國視為是“敵人”,這個“敵人”過於龐大,必然消耗其大部分資源與精力。這必然導致美國所構建起來的支撐起世界霸權的大廈的解體。今天的美國霸權地位,是美國自一戰之後尤其是二戰以來精心構建起來的。“重回亞洲”必然要求美國減少其在其它地方(包括歐洲、非洲、中東等地)的存在,其在這些地方的影響力也必然衰退。實際情況也如此。美國在其它地區的霸權地位,動搖速度之快也超出人們的預料。即使在亞洲,美國也今不如昔,說得多,做得少。美國“重回亞洲”的戰略要求亞洲有關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和美國冷戰後通過“馬歇爾計劃”和營建“北約”的戰略,營造一個歐洲秩序的努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實際上,人們可以再次回到修昔底德所觀察到的另一個現象:“如果沒有充裕的財庫,要想支撐一個長期的戰爭是不可能的。”這也可應用到中美兩國的關係上。如果美國要單純從戰略上圍堵中國,其很難有可持續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