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為什麼中國社會懷念“民主與法制”

http://www.CRNTT.com   2012-09-11 09:14:28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為什麼中國社會懷念“民主與法制”》,作者認為,中國的政治建設如何重新回到民主與法治的軌道,無疑是中國領導層未來的艱巨政治任務;要回歸民主與法治,首先就要認識到這些年,中國如何脫離那個本來就已經確立的軌道,而演變成今天缺少民主與法治的局面。詳論如下:

  前不久,已經退休多年的中國全國人大前委員長喬石,發表了一本題為《喬石談民主與法制》的新書,在海內外轟動一時。在中國,已經退休的領導人發表文章或者出版新書,往往會引出人們無窮的政治聯想,以此來斷定領導人是否在其退休之後,還在繼續延伸其政治影響力,因此各界的評論也褒貶不一。喬石的書出版在中共十八大之前,造成一些政治影響應當不難理解。不過,和其它領導人的書不同,這本書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正面反響,更有其它方面的重要原因。簡單地說,人們希望中國能夠回歸到這本書名所指向的一個“民主與法制”的時代。

  中國改革開放伊始,民主與法制很快就成為政治改革的目標。在1980年代,民主與法制是人們討論政治改革時的主題詞。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困難,領導層總是會強調民主與法制。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民主法制不容易經常做得到,但改革的目標則是明確的。早期改革的這種局面也不難理解。這一代領導人大多數都是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經歷過“無法無天”政治實踐的恐怖。文革之後,他們很容易就民主與法制達成共識。

  鄧小平是這一代領導人的核心,他是講法制講得最多的領導人。其他領導人也有同樣的的貢獻。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在建設民主與法制方面貢獻尤其顯著。中國的基本法律體系的恢復和建設,發生在彭真任委員長期間,中國農村民主選舉制度,也是在其支持下確立的。彭真之後,萬里任委員長。萬里在1980年代力主政治改革,他提出的民主和科學決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民主在中國的改革話語中逐漸消失,但法制則生存下來,並且得到了具有實質性的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喬石扮演了主要角色。喬石任委員長期間,力促中國走向“法治”。1995年中共十七大,在喬石的推動下,“以法治國”或者“法治”被確定為中國政治發展的目標。1980年代以後領導層就提倡“法制”,就是建設法律制度,“法治”的提法顯然要比“法制”又更進一步,因為它意在解決長期以來“黨大還是法大”的爭論。“法治”意味著執政黨不僅要以法治國,而且也要服從法律。因此,喬石儘管在1997年退休,但“法治”的概念一直是和他聯繫在一起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