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改革的“不”選擇及其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2-10-09 09:28:42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改革的“不”選擇及其前景》,文章說,儘管歷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但歷史的呈現形式是領導人選擇的結果。政治領導人的選擇極為關鍵,選擇是否符合歷史的潮流,就決定了國家的興衰。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在即,這次會議剛好也是領導人代際更替的大會,因而引來全世界的深切關注。人們不僅關注新的領導集體的組成,更為關心新領導層會在新的形勢下進行怎樣的改革。不過,令很多人非常擔憂的是,新領導層是否會對中國的改革道路做一個“不選擇”的選擇。這種觀點似乎過於悲觀,但也並非毫無道理。儘管中共領導層一直在強調,中國的發展要堅持“中國道路”,但人們對“中國道路”的方向和內容不甚明了,更沒有確定感。

  “中國道路”的概念是中國官方對中國發展經驗的總結。這些年,中國興起了一場持久的有關“中國模式”的討論。但這場最初被認為很有意義的討論,很快就被高度政治化,轉變成為中國左、右派之間的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左派認為中國模式很好,比西方模式還好,根本就沒有必要加以改革;右派恰恰相反,不僅不認為存在著中國模式,而且認為改革的唯一目標就是要根除掉這個所謂的“中國模式”。中國高層似乎刻意回避這場爭論,除了一些已經處於政治邊緣的官員出來參與爭論外,官方並沒有使用“中國模式”的概念。官方選擇的是“中國道路”的概念,寄希望用此概念來總結中國改革開放30年,甚至建國以來60年的發展經驗。

  但是,無論從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境況,還是海外各界對中國發展的關切來看,人們更關注的是中國的未來,即中國要通過怎樣的改革走向怎樣的未來。很顯然,無論建國以來的60年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國道路”都是領導人選擇的結果。建國以後的道路和毛澤東一代領導人所做的主觀選擇分不開;改革開放的道路和鄧小平這一代領導人所做的選擇分不開。儘管歷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但歷史的呈現形式是領導人選擇的結果。政治領導人的選擇極為關鍵,選擇是否符合歷史的潮流,就決定了國家的興衰。

  近年來,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社會層面的深刻變化、人民不斷高漲的政治參與要求,所有的一切都在要求中國領導層做新的改革選擇。但是,在現實面,“不選擇”似乎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的常態。這個局面的產生有很多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