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完成歷史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2-10-24 08:36:15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中國進入了培育“橄欖型”社會的新時代。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訊/10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表示,四季度將會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員葉檀文章認為,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應該出台,也必須出台。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中國進入了培育“橄欖型”社會的新時代,龐大的中產收入階層與城市化進程。中國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的後半段,即相對結構均衡的、多數人具備幸福感的社會。

  三十多年前,從經濟逐漸失去活力的計劃經濟脫胎而來,中國迫切需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完成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示範效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市場經濟不均衡的必然結果,也是初級工業社會的廣泛現象,當時提出這一概念石破天驚、為改革提供動力,無可厚非。

  三十多年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效應:城市居民先富於農村居民;壟斷行業員工先富於普通企業員工;擁有溢價的權貴階層先富於一般競爭階層。收入分配領域的這些現象,說明中國市場化改革到了關鍵時刻,這是制度劣勢掣肘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因此,不進行堅定的改革,可能墮入中等收入階層陷阱。

  文章指出,收入分配領域改革,到底改什麼?絕不僅僅是收入分配,更是發展模式、社會與經濟結構、稅收體制的重大調整。

  政府財政收入增速高於民間收入增速,反映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政府投資主導。政府集聚優勢資源攻克重要基建設施,如“十五”期間延續至今的高速公路建設,以及目前方興未艾的高鐵建設,這些都是在政府主導下由地方投融資平台、地方大型國企平台撥款、融資、建設完成。集中力量辦大事,如果缺乏監督制度與市場制度,可能會帶來尋租與低效。

  政府需要釐清稅費、降低稅收,重要的基建項目由民間、政府之力合作完成。中國的基礎建設、重大項目投資將由政府主導轉向政府、民間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模式。模式轉變過程,就是讓管理的高效、公平與收益、產權一視同仁地得到保護,這至關重要。

  城市居民收入高於農村居民收入,反映的是農村居民作為工業化時代廉價勞動力的主要提供者,從20世紀80年代之後,被逐漸排除出工業化時代的紅利分配隊伍。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