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2013年中國經濟可以預見的大事件

http://www.CRNTT.com   2012-11-10 09:06:11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訊/2012年,還剩不到兩個月,作總結太早。但展望2013年,卻已經不早。

  今年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完畢,市場方面對經濟已企穩回暖蛙聲一片。從2012年最後兩個月看,今年實現政府7.5%的經濟增長目標,已經確鐵定。官方媒體和學者也紛紛開始唱多甚至有中國經濟見底之說。

  現狀永遠只有一個,但觀察和分析的角度和長短期限卻有不同。從短期來看,反對樂觀理由並不充分。但從中期看,筆者堅持這種觀點,若不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經濟不可能轉入長期均衡的增長周期。

  對於目前經濟企穩狀態,筆者認同劉業進“賣火柴小女孩”的比喻:賣火柴的小女孩劃一根火柴的確可以解決短期溫暖以抵禦寒冷的問題,可是那幾根產生了一系列幻想的火柴對根本扭轉小女孩的危險處境毫無意義。

  中國經濟軟著陸和硬著陸之爭已經很久,近期看軟著陸似乎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兩者差異在於,前者關注的是眼前,後者與未來相關。筆者以為,軟著陸是改革的大敵,軟著陸意味著可以繼續安於並維持現狀。

  新的宏觀經濟增長動力認識共識是,短期看需求、中長期看供給。不同周期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完全不同。短期來說,是總需求決定了GDP增速。這是流行的凱恩斯主義觀點。而中長周期來看,是新供給因素創造需求。也就是說,中期以上角度觀察是,“舊”的不去——過時、落後的庫存、產能不去;“新”的不能來——新的有效率、創新的供給不會來。

  從公布的三季度統計數據看,除外貿出口數據外,經濟企穩更多源於發改委前期“穩增長”批發項目形成。而從中期以上角度觀察和分析,中國的“三去一降”也即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杆和降低企業高負債率,將使過去的中國經濟部門規模擴張呈反向運行。這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去庫存、去產能。中國的產成品和原料雙庫存早已堆積如山,使得企業未來運行主要以去庫存為主基調。截止8月底的數據顯示,在上市公司製造業公司中,應收賬款達到8900多億元,同比增長了47%。

  去產能與去庫存相比更為悲觀。根據IMF的報告,中國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只有60%。據工信部公布最新統計數據是,全國24個工業行業22個過剩。而連新興產業中風能、太陽能產能都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情況。其中光伏產能80%集中在中國。

  第二個因素,去杠杆和降低企業負債率。根據OECD提供的數據中國企業的負債率是107%,在OECD國家中最高。OECD認為企業負債率超過90%,就是危險的。而根據建設銀行張濤提供的最新測算數據是,截止2011年底,中國經濟整體杠杆率已由2008年底132%提升至168%。4年間杠杆率提升了32%,而到今年10月底,中國經濟債務總額已經超過90萬億,預計到今年底,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杆率將進一步上升至180%以上。

  新的事實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與歐美國家普遍的去杠杆化相反,中國政府、企業和居民始終且是加速杠杆化的。

  在政府部門中,據劉煜輝提供的研究數據,2010年,可以統計的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在內政府債務總額為28萬億,占了GDP的70%。這還僅是顯性債務。同樣,來自張濤的測算結果是,中國政府的杠杆率由2008年的60%升至目前的75%。

  但今年來,地方政府財政的財政困境更是捉襟見肘,一方面,稅收減少而土地財政減收幅度驚人;另一方面,不斷擴張的基建項目上馬,使得地方政府財政出現徵收過頭稅和亂罰款現象。

  從政府的“保增長”到今年的“穩增長”,所表明的清晰可見,目前的企穩均是暫時的、不能持久的。接下來,2013年中國經濟必有以下幾件經濟大事件順理成章地出現:

  第一,增發國債。2011年國債占GDP比重僅為17%,這幾乎是全球最低的水平。這主要源於過去10年財政收入過快增長,和地方和中央收入支出與事權不匹配造成。明年必然會予以糾正。今年12月份即將出台的重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經表明了這種收入結構的不合理。

  第二,地方政府出售地方國企、基建項目全面引入民資,以維持GDP增長和項目不停工。從公開數據統計,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資項目累計資金投入超過17萬億,資金從哪來,成為關鍵。繼續靠銀行貸款,在2013年裡是不現實的。一方面,銀行不願、也沒有能力繼續大規模增加這類貸款。銀行的壞賬率明年必將浮出水面,這也必然制約銀行貸款的意願、能力已經規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高負債率、現金流減少和低效三個因素,使得其完全融資幾乎不可能。

  因此,地方政府出售自身的資產和項目徹底對民資開放,是可以預見、也是必然的經濟事件。而政府主導的企業兼並重組是經濟下行的慣例,而今年事實上已經開始。比如,光伏行業。

  第三,全面減稅。目前正在進行的所謂結構性減稅“營改增”、,與“非公企業新、舊36條”一樣,基本上是無效和無用的。全面減稅的幅度,應該以財政收入8萬億元為五年規劃的高限,也即2010年的財政收入水平(8.3萬億元)。也就是說,要減稅2-3萬億左右,且要維持兩年時間以上,才能扭轉扭曲過久的國民收入分配比例和結構問題。也才能讓經濟全面“休養生息”。

  減稅的前提是政府減支,就如同經濟轉型的前提是政府優先轉型一樣。未來政府的財政收入與GDP之比,應該公開討論限制在一個幅度之內。這或可稱為財政收入比的“三八線”。

  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今年國慶8天長假一項高速公路免費政策,讓中國的高速公路變成了停車場,幾乎所有景點都爆棚。這讓國內和國際上有眼力看多、做空的人都極為驚詫。它清晰表明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魔力,全因政策的限制和抑制在潛力狀態。只要政策放鬆、放寬就會得到釋放。

  1978年的農村改革讓我們明白,人還是那些人、山水也未變、土地仍舊停留在原地,僅僅因為政策的還權於農民,就使得農業產量翻天覆地。

  這個經濟原理和人性真理,在今年國慶高速公路免費政策再次得到驗證。

  只要中國全面、徹底地堅持新的“兩個凡是”,中國經濟過去一再讓世界驚訝,未來還會讓世界更驚訝!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