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安排應是未來式而非馬英九所指過去式

http://www.CRNTT.com   2012-12-13 09:21:47  


 
  範麗青昨日在新聞發佈會上,還因應媒體提問,對馬英九日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首度回應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議題時,所說的“大陸方面應該首先提出兩岸和平協定的實質內容”,作出了回應。範麗青表示,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這是我們多年來的主張,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前景。範麗青還指出,至於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這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視而不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兩岸的學界和民間人士先行探討,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途徑,有利於找出彼此更多的交集,凝聚更多共識,增進雙方互信,為今後妥善解決問題逐步創造條件。

  馬英九的談話內容,是因應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有關“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論述而為之的。對於“合情合理安排”,馬英九還表示,國際上、歷史上“和平協定”多半涵蓋停火、停戰協定及和平條約,亦即針對結束敵對狀態,開始規劃戰後雙方關係。但早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大陸與美國建交時,宣佈不再炮轟金門,兩岸就已真正“停火”。而在台灣地區,一九八九、一九九零年台灣“修憲”時,終止“動員勘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即不再將大陸視為“叛亂集團”,這也已是“合情合理安排”。兩岸經多年往來互動,觀念、態度及行為早已改變,“那還需要規劃停火、停戰、規劃戰後關係的和平協議?”

  倘將馬英九的這番話與中共“十八大”的論述對照分析,我們就可發現,馬英九並未能準確理解中共“十八大”關於“合情合理安排”的涵意。或許,他其實是已經理解了,但卻因為既要拒絕北京的呼籲,又不想過於得失北京,導致“連累”到無法繼續獲得北京“讓利”,因而也就故意混淆“安排”的概念。

  實際上,按照現代漢語語意,“安排”是主動作為,是為未來的工作計劃而作籌謀。《現代漢語辭典》就將“安排”詮釋為:一、有條理、分先後地處理(事物);安置(人員):“安排工作”/“安排生活”/“安排他當統計員。二、規劃;改造:“重新安排家鄉的山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