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興傑:緬甸政改的地緣政治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3-02-03 08:34:51  


緬甸開啓政改以來,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的大國政要紛紛造訪緬甸。
  中評社北京2月3日訊/自緬北衝突升溫以來,緬甸的炮彈二度落入中國境內,中國外交部表示嚴重關切與不滿,要求緬甸方面對此事進行調查。愈演愈烈的緬北衝突正在將中國捲入其中。

  自實施政改以來,緬甸在地緣政治上的杠杆效應正在釋放出來,政治改革與內戰同步推進,國內權力格局與大國博弈相互促動。緬甸,從一個封閉的國家變成了世界政治的風向標。

戰爭與改革的內在邏輯

  一個國家的改革往往需要國內政治的穩定,而緬甸的政治改革與緬北的衝突卻意外地同步進行,緬甸政府一邊揮舞著政治改革的“胡蘿蔔”,一邊又對緬北各邦大舉進攻,戰機與炮彈時常進入中國領空,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內戰與改革看似水火不容,但卻同屬於一個邏輯:建立現代聯邦制國家。緬甸建國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智力水平卻比較低下,當年之所以採取聯邦制的政治結構實屬無奈之舉,緬甸有130多個民族,宗教、語言相差甚遠,缺少國家認同,在昂山將軍的調和下建立起高度自治的聯邦制國家。

  如政治學家丹尼爾.伊拉扎所言,真正的聯邦制“是以領土的權力分割為基礎的,因而領土變成了政治行動的基礎。各主要分支的實質永久邊界對於權力的擴散起著強大的保障作用。”而緬甸的聯邦則基於語言、宗教而對權力進行分割,自建國以來,緬甸中央政府便試圖集中權力,緬北衝突源於中央政府無法容忍各自治邦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試圖“削藩”,將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緬甸軍方在政治改革之後依然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緬北衝突的進程似乎超出了總統登盛的控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