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應重點構建中長期風險應對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3-02-01 08:54:00  


 
  (二)中長期,不斷深化財政和金融領域改革

  應對中國經濟中長期風險,應重點著眼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不能僅搞修修補補的改革。切中主要利益相關主體要害的仍然是財政和金融領域以及與之緊密聯繫的政府與市場關係,應在改革和發展中解決問題。因此,只有深化財政和金融領域改革,才能從根本上破除收入分配差距和財富分配差距的制約因素,並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讓要素流動暢通起來。加強財政與金融領域改革的協調性,形成制度合力,提高改革實效,共同促進實現改革目標。

  科學合理的財政改革能夠調動各方積極性,防範和化解因經濟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的風險。只有逐步推進規範、透明的現代財政改革,才能正確定位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政府應重點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打擊違法、非法的不公平競爭行為,而市場則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資源合理配置。因此,今後財稅改革的重點是: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提高預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推進稅制改革,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稅收制度。從具體實現方式上看,可借鑒美國進步時代經驗,加快推進財政改革步伐,既要實施現代預算改革,也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一方面,根據美國進步時代確立的現代預算改革基本原則,一項科學、有效的財政預算,至少應符合以下原則:其一,必要性。必須進行科學論證,確定預算支出的必要性和優先順序。其二,嚴肅性。預算一旦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其三,前瞻性。提前預判預算支出規模和可能的風險。其四,完整性。預算支出應涵蓋所有政府機關和相關部門。其五,系統性。所有預算項目支出必須要有詳細說明,並具有邏輯一致性。其六,法制化。所有預算必須得到權力機構(議會)批准,接受議會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其七,透明化。為便於監督,預算內容和過程必須透明。另一方面,應逐步建立體現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財務報告制度,同時財務報告應完整涵蓋政府財政行為,還應建立和完善“權責發生制”的現代預算會計制度。

  中國金融改革的大方向是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改革重點應著力在利率市場化基礎上,完善促進債券市場健康、平穩和快速發展的長效機制。要提高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程度,鼓勵按照市場化的交易規則和制度安排參與市場競爭?最終為促進建立和完善契約信用關係以及多層次金融市場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應探索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逐步建立銀行破產清償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減小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向地方政府和融資平台大量借貸而無破產之虞的風險。為了保證貨幣政策獨立性,應改變中國人民銀行的隸屬關係。

  (三)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優化外部經濟環境

  中國經濟前進的動力仍然源自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對內改革轉型,對外加快重新戰略布局,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要提高質量,既要讓人民共享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成果,又要提高資本積累質量。防範中長期風險,可以實施的最有效路徑是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投資效率。一是制度設計必須考慮激勵相容。截至目前,很難找到改革不觸動一部分人利益的領域。因此,要推動改革前進,與其說是要有改革的勇氣,倒不如說要有敢於犧牲個體利益換取整體利益提高的氣魄。同時,也要研究激勵相容的可行性,制度設計必須是激勵相容的,即所有改革參與人既能保證自己利益,也能最終達到整體利益最大化。二是鼓勵淘汰落後技術,通過創新財稅政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三是開拓全球競爭新領域,在極地、太空、深海和網絡等新的制高點獲取制勝權,尤其是在可能爆發以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四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爭取主動把握國際經濟規則的話語權和制定權,除不丟失貿易、貨幣等舊的陣地外,還要在氣候融資等領域爭得頭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