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回首:志願軍撤離朝鮮全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3-03-03 09:40:42  


歷史圖片: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解放軍報)
  中評社北京3月3日訊/騰訊歷史日前登載專題文章《志願軍撤離朝鮮全過程》,文章說,60年來,關於朝鮮戰爭的大小戰役、高層決策的情況,人們幾乎已是耳熟能詳。但有關志願軍從朝鮮全面撤出回國的前因後果,卻還鮮為人知。朝鮮戰爭結束後志願軍在朝鮮駐扎了5年之久,期間他們在幹什麼?為什麼毛澤東會在1958年選擇從朝鮮全面撤軍?期間中朝之間又發生了什麼糾葛呢?

志願軍撤離朝鮮的真實經過

  1、朝戰期間志願軍與金日成的關係就很緊張

  抗美援朝期間,雖然中朝雙方面對共同的敵人,利益總體上是一致的,但這並不就意味著雙方沒有矛盾。相反,為了爭奪對戰爭的主導權,雙方不斷產生摩擦,造成了志願軍和金日成方面的關係常常很緊張。雙方比較突出的矛盾有:

  (1)軍隊歸誰指揮的問題。據柴成文介紹,在金日成看來,中國出動軍隊只是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幫助朝鮮抵擋一下,因此中朝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而且由於存在一個國家主權問題,要朝方將自己軍隊的指揮權拱手讓給中方,他們在感情上的確難以接受。而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看來,要想打贏這場仗,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作戰經驗上講,中方顯然具有絕對優勢,朝方的軍事指揮才能則很成問題:朝方“軍事指揮異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結果3萬人未退出多少”;朝方“雖同意在人民軍中開展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但不同意建立政治委員制度”;“朝鮮黨征兵問題異常嚴重,16-45歲男子全部征調入伍。入伍工人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群眾沒飯吃。一切無長期打算,孤注一擲的冒險主義從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同時,斯大林也明確表示過,志願軍“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因此在彭德懷看來,為了“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根本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指揮的問題。雙方就此發生爭執,而由於斯大林支持中國,這就迫使金日成做出了妥協,將中朝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中方。

  (2)越過三八線後是否南進的問題。當志願軍勝利地突破三八線並攻占了漢城後,彭德懷考慮志願軍在戰場上已成強弩之末,並且認為聯合國軍是有計劃撤退的,中朝聯軍除占領了一些地盤外,沒有對敵人有生力量造成什麼創傷,因此要求停止進攻,全軍休整。這讓朝鮮非常不滿,金日成認為即便“不能消滅敵人,擴大領土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志願軍乘勝追擊。蘇聯大使扎哈羅夫也支持金日成說:“世界上哪有打勝仗的軍隊不追擊敵人、不發展勝利成果的呢?這將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斯大林得知中朝的爭論後,來電支持“中國志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還批評蘇聯大使不懂軍事,不准他再干擾彭德懷的指揮。金日成再次被迫妥協,認為朝鮮人的觀點是帶有冒險性的,中方的建議是正確的。然而,據蘇聯駐朝鮮大使後來報告說:“所有這一切都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人在朝鮮領導人心目中的威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