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城鎮化不等於造城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13-03-07 08:47:41  


當前城鎮化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評社北京3月7日訊/中國經濟換擋減速已經不爭的事實。在此情勢下,城鎮化被賦予了增長新支點的重任。地方政府紛紛對城鎮化大做文章。據報道,福建、江西、雲南、貴州等地均出台了城鎮化建設規劃,高調發布城鎮化目標。更有四川省瀘州市等地在城市占地面積和人口規模上設定量化目標。

  針對這種政府主導下的城鎮化,中國經濟導報日前專訪了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他指出,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對地方政府的“造城”運動,中央政府應進行規範。文章內容如下。

  城鎮化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

  問:當前,城鎮化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借城鎮化的由頭開展“造城”運動,甚至借此加快拆遷徵地的步伐。對這種政府主導的城鎮化現象,應如何看待?

  王小魯:其實,城鎮化更多的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產業和資本向一些城市聚集和擴展,產生新的就業機會,帶動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並在城市就業和居住,由此產生對居住和相應的基礎設施的需求。城鎮化是伴隨著這個過程而進行的。沒有這個基礎,憑空造城,往往失誤。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主要表現為人口的轉移。而人口的轉移實際上是市場導向的,正是因為城市的收入水平比農村高,而且有新的就業機會,農村人口才很自然地轉向城市就業。什麼地方能提供就業機會,什麼地方的收入水平高,人口就向什麼地方轉移,這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的支撐,也需要政府做好城市規劃。但是,如果把城鎮化僅僅理解成造城運動,理解成房地產開發和農業用地非農化,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本末倒置了。

  城市化是必然趨勢,也將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但城市化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需要具備客觀條件。如果所有的城市都不考慮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而一味圈地、投資、造城,那必然造成大量的空城、鬼城,在全國範圍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土地資源浪費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浪費,將會嚴重損害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危險的。

  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由於老的城鄉戶籍制度沒有改革,針對農村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制度都不完善,以及城鎮的居住成本太高,導致大量的農民工無法在城市安家落戶,不能轉變為真正的城鎮居民。這是由一系列的制度障礙造成的。農民工在城市里打工若幹年,多數人享受不到城鎮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只能成為流動人口,最後大部分還是要被迫返回原居住地。這對城鎮化是一個嚴重的阻礙,實際上也導致了“劉易斯拐點”提前到來,人為造成了勞動力短缺。同時也導致了分配不公平和社會不穩定,也是造成內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當前最迫切的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讓他們能夠在城市里安家落戶,逐步取得城市戶籍,並且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這樣,他們才能轉變成真正的城市居民,城鎮化才能順利地繼續推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