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奧巴馬出訪以色列後的中東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0:31:03  


 
  問題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蠶食擴張,連奧巴馬首任期間以強硬手段也無法制止,而早已摧毀了“兩國方案”的最低事實基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瓦爾特(Stephen Walt ),年初便直截了當地道破在美國現有外交政策下,“兩國方案”永遠不會實現。

  最新一期《大西洋月刊》指出,整個以巴地區的人口分布已經超過了關鍵的轉折點。即便把“不可救藥”的加沙地區排除在外,到了以色列建國百年時,控制的人口中55%會是阿拉伯人。3月初,美國主要傳媒都顯著報道:以色列開通了專為巴勒斯坦人乘坐的長途公共汽車,被人比擬為美國民權運動之前和南非種族主義政權時代的類似“種族隔離”措施,說明以色列正在向卡特總統預言的種族隔離政權演變。

  長此以往,這是強調“普世價值”的西方文明無法在道義上繼續維護的政策。由於穆斯林移民增長的壓力,歐盟已經開始限制進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殖民點種植和製造的商品。但是因為猶太游說勢力的巨大權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華盛頓全面偏袒以色列的態度不會改變。

  在這種制約下,奧巴馬的“低調”中東政策必須淡化以巴衝突的重要性。一個明顯的政策選擇是突出和慫恿穆斯林世界的教派衝突和其他內部矛盾。這方面華盛頓的主要外交資產,便是海灣地區的遜尼派專制政權,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王室信奉的原教旨瓦哈比教派,是從巴基斯坦直到敘利亞日益惡化的遜尼—什葉教派衝突的首要推手。

  另外一點,便是《紐約時報》曾經承認美國在中東的兩大“核心利益”——石油供應和以色列的安全,正在減少變為最後一項利益。這是因為頁岩油氣資源在新技術之下的全面開發,使得美國得以恢複能源自給。所以只要不影響以色列的安全,華盛頓對中東動亂的承受程度顯著提高。

  與此同時,中國剛剛取代了美國,成為全球頭號石油輸入國,而成為未來中東能源供應受阻的最大輸家。《紐約時報》大牌專欄作家弗利德曼(Thomas Friedman)因此建議中國和印度應該成為以巴和平的主要推動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