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量化寬鬆不是濫印鈔票

http://www.CRNTT.com   2013-03-28 11:13:25  


 
量化寬鬆轉嫁通脹?量化寬鬆帶來的是通縮  
 
  美國在實施首輪量化寬鬆後通縮,一年內物價指數下滑到負值

  美國第一輪定量寬鬆政策的開始,以美聯儲首次公布將購買機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為標誌。2008年11月25日,美聯儲宣布將於之後一周從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聯邦住房貸款銀行購買最高達1000億美元的直接債務,並另外於2008年底前購買最高達5,0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美聯儲的每次量化寬鬆是通過商業銀行的手法在操作。不過,這種方式是先吸收市場流動性,必然加劇市場流動性緊縮。美國在首次量化寬鬆時陷入了嚴重的通縮之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2008年7月的5.5%,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的-2.0%。 

  量化寬鬆帶來的“流動性陷阱”使基礎貨幣回流央行而非流通,自然不帶來通脹

  如果量化寬鬆要帶來通貨膨脹,首先這些通貨得先流通起來。在量化寬鬆後,很多企業和銀行寧可持有現金也不願意放貸或者購買資產,導致貨幣乘數以及貨幣流速下降,基礎貨幣的投放從而並未導致大幅度的信貸增長。這就是“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的一個特征就是,中央銀行進行資產購買以後置換給銀行的現金往往以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形式回流了央行,這一現象在歐洲特別嚴重,迫使2012年歐洲央行不得不把隔夜存款利率降到了0%。美國銀行業者的投資欲望也並不比歐洲同行高太多。基礎貨幣被投資者存回央行的話,沒有進入流通市場,自然也不會導致劇烈通脹。 

  經濟危機後銀行投資意願謹慎,不會立即將錢借出

  通俗地說,量化寬鬆是因為央行已經把基準價格(聯邦儲備利率)降到接近於0的位置,為了繼續影響貸款價格,只能從貨幣供給端設法。壓低基準利率並沒有極大促進貸款,因為貸款價格(利率)下跌並不必然導致需求上升。第一次量化寬鬆後美國的貨幣乘數大幅收縮,基礎貨幣流速也暴跌,美元對市場提供的大多數流動性又以隔夜存款的形式流回了央行,這並不意味著貸款將持續萎靡,而只能說明銀行的貸款意願趨於謹慎,次貸危機時全世界投資者們剛上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課,不可能現在就忘了教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