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復旦投毒案:警惕“馬加爵”再現

http://www.CRNTT.com   2013-04-17 18:34:53  


 
復旦投毒案當以“朱令案”為鑒

  2013-04-17 10:02:41廣州日報 作者:練洪洋

  4月1日,復旦大學2010級在讀醫科研究生黃洋出現身體不適。當晚即被送至醫院就診。入院後,黃洋病情加重。4月11日,警方通報,在該學生的寢室飲水機中檢測出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認定同寢室林某存在嫌疑。16日下午,黃洋經搶救無效,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

  28歲、剛剛考上博士的窮孩子,美麗的人生畫卷尚未展開,就在這場飛來橫禍中倏然隕落,令人扼腕!從現在透露的僅有信息來看,有兩點可以肯定,黃洋是被犯罪嫌疑人投毒致死,其次是他與嫌疑人從事不同方向的研究,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

  排除事業上的競爭關係,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犯罪嫌疑人如此狠毒,非置黃洋於死地不可?同室為友,“本是同根生”,不存在殺父之仇,頂多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摩擦,那麼,“相煎何太急”?不解之餘也不免慨嘆疑犯人格之扭曲、人心之歹毒。由是可見,只有高智商而缺乏情商的人,是非常可怕的。而“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從不缺少智商的開發,情商則往往被忽視。一些人格本來就有缺陷的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很難有機會得到糾偏。

  黃洋中毒案曝光之後,許多人迅速翻出1994年發生在清華大學、轟動一時的“朱令鉈中毒事件”。這位才藝雙全的清華大學化學系女生因為鉈中毒,而導致全身癱瘓、大腦遲鈍,留下嚴重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朱令鉈中毒事件發生之後,儘管警方曾表明能夠接觸到鉈這種高等級毒物的人並不多,並斷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邊”,甚至有人說名道姓,指出“嫌疑人”,可不知為何,案子就是破不了,成為懸案。

  朱令鉈中毒的案子擱淺,社會出現諸多難以證實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人懷疑背後存在著干預、阻撓案子偵破的某種力量。案子未破,真相不明,正義難伸,謠言四起,可以說朱令案是一個法治傷疤。同樣發生在大學校園,復旦大學這起中毒案件,也可能會牽涉到當事人之外的人和單位,也可能有人不願意看到案件真相大白。但是,社會已進入以微博標誌的自媒體時代,信息不公開的後果與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願黃洋中毒案以朱令案為鑒,在集中力量、抓緊破案的同時,盡可能全面、迅速公開相關信息,舒緩公眾對事件的種種疑慮與焦慮。

  朱令案後,一些人也對像鉈化合物之類的劇毒化學品管理制度層面進行反思。雖然,警方暫時未正式公布復旦大學這起惡性案件的毒物為何物,但恐怕也存在管理之問。按常規,無論是實驗室還是醫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劇毒化學品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員不易大劑量地獲取並順利帶出實驗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員監守自盜,或管理有疏漏。一位研究生,不可能監守自盜,可能是鑽了空子。還有一種可能,如一些網友發現,一些網站可購到毒物。不管何種情況,一位研究生輕易獲得致命毒物,都給相關行業、單位、科室的管理者提個醒,劇毒化學品管理人命關天,必須高度重視,不能疏忽。

  逝者安息,生者深思。但願黃洋給我們足夠的教訓,同類事件不再發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