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復旦投毒案:因瑣事殺人帶來什麼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3-04-20 10:32:44  


 
實際上,構成毒殺案的元素並不罕見

  “因瑣事不和起殺機”並不孤立:近年的校園殺人案動機皆是所謂“瑣事”

  “瑣事引殺機”看似難以理解,但其實這樣的動機並不是孤立的存在於這起案件。實際上,常人眼中的瑣事也許在凶手眼中並不一定無足輕重,近十年來發生在國內的幾起比較著名的校園殺人案的殺人動機都是“瑣事”。

  2004年的馬加爵案,起因就是他和同學打牌時發生爭執;1997年北大鉈投毒案是因為王某與朋友關係趨冷,便起殺心;2007年的中國礦大的鉈投毒則是因為常某對三名同學心生不滿便向其投毒;2012年年底的安徽醫科大學圖書館砍殺案也是如此;剛剛發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則是被害人蔣某敲門打擾了袁某玩遊戲...

  “舍友相弑”也不少見:統計顯示75%的殺人案都發生在熟人之間

  此次復旦投毒案,不少人都感慨舍友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認為舍友相弑在感性上難以接受。但感性歸感性,現實中,殺人案多是發生在親近的人之間,原因也很簡單,接觸越多,越可能產生矛盾。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塞爾.雅各比教授在《殺戮欲》一書中披露的數據:對紐約市從2003年到2005年殺人者的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殺人者認識受害者。全美國的多項犯罪報告也進一步確定,大多數的殺人案都發生在朋友們和有人際聯繫的人之間。

  而宿舍關係還是中國高校人際矛盾的重災區,根據對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12所高校做的調查顯示,有57%的大學生對寢室關係表示不滿意。前文提到的幾起校園殺人案也多是發生在舍友間。

  “投毒”的方式不稀有:投毒殺人在高智商人群中多見

  投毒殺人成本低,又不易被察覺,這種方式常被高智商人群視為最簡單隱蔽的殺人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清華、北大和礦大的毒殺案,還有更多的例子,2011年在美國新澤西40歲的李某也使用鉈毒死了她的丈夫,而李畢業於北大其丈夫畢業於清華。

  此外,高智商人群使用毒殺的另一原因就是獲取“稀有毒藥”的便捷性,在“復旦投毒案”和之前的“朱令案”里,毒藥都被懷疑來自學校的實驗室,而嫌疑人由於學習或工作需要可以很輕鬆的接觸獲得這些有毒物質。

  “兩面性”也是凶手們“最常見”的心理特點

  最後一點,不少人認為嫌疑人林某成績優異,雖然學習醫學是迫於父親期望,但其懷有“醫乃仁術”的理念,所以不太可能投毒;不過與表達救死扶傷理念對應的是,林某也曾說過“要有一種執著:罵粗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唯有武力“這樣明顯具有暴力傾向的話...根據林某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顯示,這種“兩面性”其實一直存在。即便在投毒後也是,他不但多次去醫院看望黃某,還曾陪伴安慰黃某的家人。

  對此,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學教授李玫瑾分析林某的行為認為:“他是經過了強烈的心理鬥爭,有悔悟,有掙扎、有痛苦,為什麼要主動發短信提醒師兄?他是意識到事態太嚴重了,完全超出了他的預計。”不止林某,在之前的馬加爵案,藥家鑫案,凶手們其實也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兩面性”,而相比“兩面性”的凶手,真正“壞的徹底”的反社會人格更鮮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