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復旦投毒案:因瑣事殺人帶來什麼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3-04-20 10:32:44  


 
毒殺案因“特殊”引關注,但更應重視背後的普遍問題

  學者宋石男在微博中這樣評論“復旦投毒案”:“每出一個轟動的案子,不少人就會呼籲反思,但這種反思毫無意義。未來的殺人犯沒有一個會因為看到這種呼籲而從現在就開始立地成佛。”他的看法的確不無道理,人的本性,家庭和學校教育,甚至有時只是幾秒的衝動都會造就一個殺人犯,僅僅靠一個轟動案件發酵出的“反思”,就指望能夠減少罪行並不現實。

  但另一方面看,既然反思不可能杜絕“惡”,好人就該學會正視這種“惡”,盡力去減少造成“惡”的因由,把“普通問題”解決掉。讓這些惡行出現的機會小一點,也竭力讓處於善惡邊緣的人更難滑向“惡”的深淵。

  大的方面:雖然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只是“潤滑劑”,但必須要用足力氣去做

  一出現校園惡性案件,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會成為關注熱點。但在數據上看,一次次的關注沒有顯著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研究中心在2002年的一次大規模調查中的數據表明有16.51%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十年後,據《2010-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分別有27%、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或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近九成學生心理出現困擾。

  兩個調查的統計口徑不一,但數據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確實是持續和普遍存在的。為應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各高校都配備了心理咨詢室,可力度顯然過於單薄。這方面,美國大學的架構或可學習:內容上看,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生活指導,生涯輔導等;而實施途徑上看,有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園生活的滲透作用、進行社會服務,設立健康圖書館等。這些遠較國內簡單的心理咨詢室或者幾個課時的心理健康課更系統和全面。

  而面對寢室矛盾,哈佛大學的經驗也十分值得借鑒。新生入學第一年,校方新生主任就會刻意將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階層、興趣愛好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寢室,讓他們迅速體驗文化衝突、生活習慣衝突和個性衝突等帶來的強大壓力,為他們走上社會提前鍛煉適應能力。
 
  小的方面:科研機構必須用足力氣監管危險物,丟失要為後果擔責

  根據上海公安的公報,也證實了林某的N-亞硝基二甲胺來自學校,為實驗剩餘。而《長江日報》也有報道稱,復旦大學學校內部會議就指出半年前以及不久前實驗室曾兩次丟失過N-亞硝基二甲胺。

  道理上,無論是實驗室還是醫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劇毒化學品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員不易大劑量地獲取並順利帶出實驗室或科室。復旦大學多次丟失危險物顯然是在管理上出現了紕漏,也該為此擔責。而用投毒案的慘痛教訓,提醒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的科研機構必須完善管理制度,用更大的力氣監管危險物品,這代價實在太大。

結語

  “復旦大學投毒案”看似“特殊”,但嫌疑人存在的很多問題是有普適性的,很多學生也都會遇到,而如何引導這些學生以合適的方式面對問題,則是學校方面應進一步考慮的。(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3-04-2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