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中日戰略關係為什麼建立不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13-04-22 08:55:54  


 
  第二,上述日本對中國的抵觸心理的背後主要載體,是長年來的日美同盟關係早就根深蒂固地覆蓋了從媒體、學術、官僚、政治家等等各個階層的精英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有的出於意識形態原因,有的出於傳統思維,有的則完全出於個人物質利益,有一共同點是他們傾向於把中日關係和日美同盟看成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即中日關係緊密必將腐蝕日美同盟,要讓日美同盟鞏固就必須同中國保持距離。日本國內的這股勢力擔心日本的外交轉向會侵害其既得利益,往往試圖利用可能的機會阻止日本的外交的轉向,維護原有的利益格局。

  第三,從中國方面來看,中國始終將中日關係放在中美關係的框架下考量,並沒有真正將日本看成是戰略對象。中國的決策者們清楚地認識到日美同盟對於日本外交自主的極大限制,日本不可能脫離日美框架同中國建立更高層級的關係,把中日關係看成是中美關係的附屬物將讓中國領導人們的戰略計算更加簡單和容易,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的判斷沒有錯。

  但是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國提出建立“和諧世界”理念,而最需要的是“和諧周邊”,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試金石就是能否包容日本,於是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概念就形成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對日外交存在著“戰略計算”和“外交理念”之間的落差。

建立戰略關係的條件是否成熟?

  中日雙方的戰略利益可能還沒有足夠重要到能夠讓決策精英們建立超越感情的工作關係(working relations beyond emotion),相比之下,中美之間的戰略關係在過去十年時間裡已經有了穩健發展,雙方目前的利益遠遠超出了雙邊範疇,與此同時雙方的政治經濟精英本身都已經是中美關係中重要的利益攸關方。(可能同中國的政商精英及其家人同美國之間的利益人脈的廣泛性也有關係),正因為如此,中美雙方能夠建立高層級的戰略對話,儘管雙方在很多的領域具有明顯競爭關係,但是雙方都承諾向前看,不讓一些反對雙邊關係發展的力量占上風。

  對於中美兩國決策圈的精英們來說“親美”或者“親華”的標簽已經淡化,中美關係某種程度上屬於是為了共同利益的工作關係。中美之間已經有比較務實地認識對方的姿態,雙方日益平等相待。承認問題分歧矛盾,擺到桌面上共同解決,而且不因為特定時間而中斷溝通也成為共識,最明顯的是即使“陳光誠事件”發生後,中美雙方的戰略對話也沒有中斷。

  反觀中日關係情況完全不同,中日兩國還在用非常“感情化”的方式看待兩國關係。日本對於美國的對華態度特別敏感,經常簡單地將美國的外交精英或者東亞事務的高級官員分為“親華”或者“親日”,例如某位高官有研究中國或者對華外交的背景就會被貼上值得警戒的“親華”標簽。殊不知美國的官員無論什麼背景需要在國內的官僚政治框架內生存和發展,他們同中國,日本之間的關係都是工作關係,個人可以有喜好,但是作為官員他們的最終落腳點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不是個人喜好。

  這種思維方式在戰略上是短視的,在戰術上是錯誤的,在外交上是笨拙的,結果是日本失去本來可以爭取的朋友。從中國方面來看,上世紀80至90年代日本對中國經濟來說是不可或缺,現在中國經濟中日本的影響力已有很大變化。中國認為日本缺乏戰略思維和全盤考量能力。例如在朝鮮問題上,主要目標是去核,而日本所關心的卻是綁架,這樣一來就破壞了整體議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