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中日戰略關係為什麼建立不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13-04-22 08:55:54  


 
如何推動讓條件逐漸成熟

  首先,中國在對日外交上需要更加積極主動爭取日本民心,讓日本的民眾認識到崛起後的中國仍然把日本作為重要的戰略夥伴。

  冷戰後,日本政治結束自民黨長期一黨獨大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過去20多年日本政權更替頻繁,以往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治家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討好選民來獲得議席。但是遺憾的是,中國的對日外交並沒有敏感地意識到日本的變化,依舊沿襲過去重視日本政界對華友好人士,友好團體的傳統“中日友好”外交模式,這可能是對日外交最需要反省的地方。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上升,日本國民一定程度上的不安也不足為奇,不安不等於感到威脅,是可能通過一些溝通解釋來化解的。東亞發展大勢是中國的復興,而日本的國力相對逐漸減弱,在這樣力量對比逐漸有利於中國的情況下,中國在外交上的主動就顯得更加必要了。2007至2008年,中國最高領導人顯示了前所未有對於改善中日關係的誠意和行動,包括胡錦濤和溫家寶訪問日本效果較好,但遺憾的是中日關係基礎薄弱的情況沒有得到持續改善。中日關係打開僵局需要“超常規”的方式,要有勇氣,越是氣氛不好越是要去做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意願。1999年初,面對中美關係嚴峻挑戰的時候朱熔基總理明言訪問美國是為了“讓美國消消氣”,坦誠程度著實讓人吃驚。

  中日之間,中國是否也能體現出類似大國風度呢,特別是對於日本的民眾,事實上2000年朱熔基訪日時同市民電視對話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年,毛澤東放棄戰爭賠償的決定雖然因為他有絕對的權威才能實現,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慷中國人的慨,但是從戰略角度來說中國獲得的是長期對日的道德優勢,無論到什麼時候日本在道義上都有愧於中國,這個十字架本身就是對日本戰爭力量的一個無形的制約,這一點日本人心理是有數的,他們對待韓國的看法就很不一樣,戰術妥協換取戰略利益是中國應當嘗試的。

  第二,日本要證明自身的外交具有獨立性,而不是美國外交的附屬物。中美之間互相定位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幾經初見形成了,特別是2005年佐利克提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中國則不斷保證“和平崛起”,雙方建立了戰略與經濟對話,交流渠道是暢通的。鄭必堅早就提出中國要超越傳統的大國崛起的道路(t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ways to great powers to emerge)。

  戴秉國的《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論文中也非常明確,王緝思和李侃如的《中美戰略互疑》報告書也說明雙方對於問題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但是中日之間相互戰略定位模糊對於雙邊關係是負面的,而且會導致誤解和誤判。

  中日之間雖宣布建立戰略互惠關係,也有戰略對話框架,但都流於形式。中國始終將日本看成是其對美外交的附屬物,而日本則將對中國外交看成是對日美外交的衍生。如果說中美關係基於實用主義的共識(a shared sense of pragmatism)的話,那麼中日之間似乎還不是這樣,現在在東亞的恐懼並不是中美會被迫交戰,而是中日之間會因為民族主義導致中日在東海的衝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