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為什麼中國沒有文化崛起?

http://www.CRNTT.com   2013-04-23 09:24:15  


 
  根據王先生的看法,第一次崛起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即從秦朝統一中國到漢朝。在漢朝,中國的影響力到了朝鮮半島和東南亞部分地區。漢朝周邊的很多國家進口漢朝的商品和技術,主要是絲綢、紙張、陶瓷以及陸軍和海軍技術。在這個階段,中國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經濟和文化。

  漢之後的400多年裡,中國四分五裂為幾個動蕩不安的小國。但7世紀唐朝的建立宣布了中國的第二次崛起。唐朝的影響力傳播到了日本和東亞其它地區,維持了近300年,這時的中國完全不同於漢朝。唐朝的強大和其外在影響得益於其高度的開放。唐朝不僅文化上開放,政治上也開放,被西方學者稱為“開放的帝國”。佛教的傳播和北方游牧部落在中原定居,這兩種影響的強大混合力塑造出了一個新的國家,顯示出其高度的世界性。高度開放也迎來了一個貿易和工業不斷增長的時代。來自遙遠國度的商人和旅行者帶來的新東西,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而且對中國文化做出了貢獻,由此造就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全盛時期。

  1368年,明朝建立,中國由此實現了第三次崛起,持續了約400年。這期間,儒家思想重新被確立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這與前兩次相比要遜色得多,因為中國的政治文化開始變得十分保守。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國家江河日下。儘管明朝加強防禦,仍不斷遭到來自周邊的侵襲,並最終被滿族人所征服。雖然建國之初的清朝非常強大,而且更具侵略性,但在此之後的統治中卻更多地延續了明朝的保守和閉關鎖國政策,最終衰落下去。1840年,強大的英國進攻中國時,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已沒有還手之力了。

缺乏創新氣魄的崛起

  今天中國的崛起,至少到目前為止,並不像漢唐,而更像明(清)朝。既沒有漢那樣的制度創新,也沒有唐朝那樣的開放和文化崛起。唯一和前面三次崛起相同的,是經濟發展和隨之而來的軍事力量的增強。儘管經濟因為全球化而變得相當開放,文化基本上還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在拒絕接受普世價值的同時,又沒有內部的文化創造力。

  今天中國的崛起模式,有可能重複明朝的悲劇,即在國家真正崛起之前就開始衰落。明朝在體制和思想上的閉關鎖國,使得中國失去了成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機會。明朝是世界海洋世紀的開端。當時中國無論從國家還是社會,都比任何國家都具備成為海洋國家的能力。鄭和下西洋是國家能力的象徵,而在東南沿海“異常猖獗”的“海盜”,則是民間海洋能力的象徵。但沒有思想的創新和制度創新,王權庇護下的巨大既得利益,扼殺了中國通往海洋國家的道路。

  文化崛起對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遠遠被低估。漢唐的崛起在於文化,其最終衰落也在於文化。如果文化不能崛起,必然對經濟甚至政治產生嚴重的制約。從內部來說,沒有思想的產生,就不會有制度上的創新,最終必然導致封閉和衰落。從外部來說,沒有思想的產生,就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文化和價值觀。如果光有經濟上的崛起和與之相關的軍事化,就會被視為是“霸道”和“威脅”,從而惡化國際關係環境。

  文化沒有隨著經濟崛起,首要的因素是經濟和文化之間的關聯。儘管人們可以觀察到經濟和文化同時崛起的案例(漢唐),但也可以觀察到經濟崛起沒有導致文化崛起的案例(明朝)。經濟崛起和文化崛起並不存在必然關聯,兩者不是同一件事情。即使是沒有經濟上的崛起,同樣可以有文化上的崛起。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很多偉大的思想和文化創造,都是在極其貧困狀況下進行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