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城市體制改革是中國城市化的制度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13-03-12 09:01:57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城市體制改革是中國城市化的制度前提》指出,從歷史的經驗和城市化現實環境來看,城市化首先必須考慮的是以人為本,而中國城市化以人為本的目標並不明確,如果能夠把“人”的因素引入到城市化裡面來,並且成為城市化的優先考慮,那麼就必然會產生方方面面的“新型”來。在城市化過程中,那些關乎人的因素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

  近來,城市化已經成為中國新一屆政府的最高議事日程之一。理由很簡單。無論是通過建設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而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還是通過解決城鄉二元結構而達到社會的穩定,都離不開城市化。

  不過,從目前的討論看,大多聚焦於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少談甚至不談城市體制改革問題。在一些政府經濟學家和各級政府官員對城市化的討論中,人們不難感覺到國內生產總值(GDP)主義的迅速回潮。城市化不再是通過體制改革而獲取紅利,而是通過城市發展而獲取紅利。

  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當然不容懷疑,經濟發展對城市也非常重要,但如果僅僅強調城市化,而不談城市體制改革問題,城市化就會帶來無窮的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問題。從中外城市化歷史看,簡單的城市擴張可能會造就巨大的短期利益,但從長遠看不僅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反而會導致各種城市病。在中國動員式的制度環境中,如果城市化不當,不僅會促成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可以因為環境的遽然惡化而對人民的生活安全構成直接的威脅。城市化為經濟增長帶來的巨大紅利只能通過城市體制改革而實現。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大主題。中國傳統上是農業社會。儘管近代之前的數千年歷史中,中國也發展出了無數城市,但因為缺失西方那樣的工業化和與之關聯的城市化,中國農業社會的大局從來就沒有被改變。改革開放之前,國家主導的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但也沒有改變農業社會這個基本事實。從深層次看,這一波城市化的代價極高,很多制度設置實際上是反城市化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