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特色發票中的文化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13-05-23 11:03:45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訊/你的手機上可能會經常收到“代辦發票”的垃圾短信,你可能在火車站、地鐵口、大學門口、天橋上也曾聽到“發票、發票”的叫賣聲,你可能在一些馬路的地面上不經意間就能看到“代辦發票、證件,代取公積金”的耀眼字體,你可能在電視、網絡新聞中一不小心就會看到“虛開增值稅發票”的案件被曝光,你可能聽說在中央部門的年度財務審計中也曾出現過上億元的假發票,你還可能在為找到一張可以報銷的發票而想盡各種辦法……財經網日前登載劉鋒的文章《中國特色發票中的文化密碼》: 
 
  當從別人那裡找發票,或者幫別人找發票,完成一次發票資源的有效利用後,其實是在拿人最重要的品質“誠實”開玩笑,久了,就會不當一回事,進入潛意識,其結果是為“誠實”品質製造大量的污點,使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出現一個個漏洞

  .圍繞“發票”以假亂真的故事分為三種情況:事由是真的,發票是假的;事由是假的,發票是真的;事由是假的,發票也是假的。微小的行為潛移默化地促成一種非健康的文化潮流;如果絕大多數的公民使用發票,有了納稅人意識,有了嚴格的法治、誠信原則,“文化軟實力”才有了根基

  .從人性本善的角度看,一個人使用“以假亂真”發票,可能會經歷心理變化過程:一開始拒絕——經濟利誘、特殊壓力、監督機制不健全——意志動搖——被迫接受——習慣性接受——形成文化。

  .從人性本惡的角度看,可能會經歷如下的心理變化過程:趨利避害——追求一切可能的利益——成本、風險、收益評估——收益大於成本、風險——理性使用——形成文化。可怕的是,這兩種心理變化過程中形成的發票使用文化,合二為一了,並且匯聚成了一種見怪不怪的文化潮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