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誤認知的困境與中日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3-05-30 09:49:20  


 
  與此同時,認知還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的預設認知以及由此採取的一些措施,會被對方當成重要信號來解讀並構成對方認知的重要材料,同樣的邏輯一方的誤認知以及相應的信號會對對方誤認知生成的產生“哺育”作用,反過來後者的誤認知和信號再次反饋到前者,造成誤認知和相應信號的升級,以此類推誤認知的“相互哺育”(mutual feeding)的作用不斷得到強化,最終讓雙方的互疑成為常態極大地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

  筆者暫且把這種現象稱為“誤認知的困境”(dilemma of misperception),可以看到上述的“誤認知的困境”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認知的悲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時候敵人事實上是自己製造出來的,而不一定本身就存在。

  在中日雙方關係緊張的今天,冷靜地看待對方很不容易,但是雙方的認知直接會影響到決策並且帶來重大的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雙方都有必要冷靜地思考對於對方的認知是否比較符合實際或者比較正確,有沒有出現“哈哈鏡現象”。上述的邏輯框架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有用的理性思考的工具。

日本是否已經全面右傾化

  當下,從日本來說對華認知的關鍵,在於判定中國是不是已經放棄了韜光養晦走上了地區擴張道路,從中國來說對日認知的關鍵,在於判定日本是不是已經全面右傾化走向軍國主義複辟道路。本文側重分析中國對日認知,日本對華認知的另文探討。

  如果中國判定日本整體已經全面右傾,很自然可能產生以下的結果。首先在對日外交努力上產生消極情緒;第二可能無意識地尋找證明這個判斷的證據(在當前似乎很容易),第三制定對應日本全面右傾化的反制政策。而中國的反制日本措施會作為強有的信號反饋給日本,幫助哺育和加強中國推行“強硬外交”的那部分日本對華認知,為了對應中國的“壓力”,日本就會作出相應的反反制措施,這樣雙方的互信越來越少,互疑越來越多,認知困境的螺旋式上升加大了雙方衝突的概率,事實上雙方最初希望通過自助努力獲得安全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即安全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他國的負面認知的判斷必須非常謹慎,因為如果這個判斷是誤認知將會帶來幾何式增加的相互敵意。筆者認為目前判斷日本社會已經全面右傾證據並不充分。

  首先,我們要冷靜和嚴格區分日本部分政治家的右傾化(甚至右翼)和日本民眾的普遍右傾化,兩者會互為影響,但不能把兩者簡單地等同起來。毫無疑問安倍內閣的右傾色彩濃重,這是不是等於日本政壇全面保守是另外一回事。儘管中日關係在民主黨執政時期跌入低谷,但是冷靜地回想民主黨在歷史問題上的處理是相當出色的,首相和幾乎所有內閣成員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在對吞並韓國慰安婦問題上表示了誠懇的道歉,如果沒有釣魚島問題中日關係在民主黨執政期間本來可能有大發展,這就說明至少日本政壇不是鐵板一塊。即將舉行的參議院選舉執政聯盟的公明黨,就不願意同自民黨共同發表執政宣言也是一個證明。而用部分政客的言行來判定整個社會是不是右傾就更需要謹慎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